【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臺灣對美軍購案多次延宕之際,臺灣“審計部”最新披露,截至去年年底,臺“國防部”執行中的對美軍購案“合約終止準備金”目前仍有244億元(新臺幣,下同)滯留在美國無法取回。
據臺灣《中國時報》7月31日報道,臺“審計部”近日稱,截至2023年年底,臺“國防部”執行中的軍購案已結算的合約終止準備金約244億餘元,比2022年年底增加約126億元。所謂合約終止準備金,指的是在軍購案執行初期或中期,美方要求臺灣支付的一筆固定比例的金額,如果合約中途終止,就會拿來支付合約商的損失。一般情況下,這筆錢會按照軍購進度用來付款,結案時如有餘款會被退回。
按美方規定,軍購方可使用合格銀行開立的擔保信用狀取代合約終止準備金,但外部銀行須取得美國貨幣監理局核發的聯邦執照。臺“審計部”曾請“國防部”協調美方加速辦理相關作業,去年2月起,臺“國防部”逐步推動,但截至去年年底,島內銀行均未取得執照。美方的回復則是:因涉及政策調整,且需考慮美方權益及各軍購方一致性,交由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及外部法務單位評估,尚無法提供確切完成日期。這等於給瞭臺軍方一個“軟釘子”。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曾在質詢時表示,合約終止準備金造成臺方巨額經費閑置於美國。據臺媒報道,明年度臺防務預算傳聞高達6300億元,創歷史新高。國民黨“立委”李彥秀7月30日表示,蔡英文當政時期島內財政紀律敗壞,“財政地獄的苦果才剛剛要開始”。
此前臺灣《聯合報》披露稱,臺多項對美軍購案不斷遭到美方延遲。有“立委”質疑稱,臺“國防部”宣稱向美采購包括400枚導彈在內的100套陸基“魚叉”導彈系統,其中32套系統、128枚“魚叉”導彈原預計2026年交付,但按美公開資料,五角大樓2023年才下瞭該數量導彈的訂單,預計2029年3月才能完成計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7月31日在《聯合報》撰文稱,臺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避戰,降低臺海危機,維持兩岸和平。文章稱,臺方不應刻意挑釁對岸的紅線,升高危險後再尋求美國的支持,任其予取予求。(張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