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距離賴清德上臺剛好滿一個月。“臺灣民意基金會”兩天前公佈瞭賴清德“滿月民調”:聲望大跌9.8%。該機構負責人遊盈隆表示,在臺灣1個百分點代表約19.5萬人,10個百分點代表近200萬人;200萬支持者的流失,對賴清德來說是一個嚴重警訊。

要知道,“臺灣民意基金會”在政治立場上是長期偏綠的,賴清德慘不忍睹的民調下滑速度其實還因“機構效應”有所節制和美化。然而即便如此,依然無法粉飾其民調“閃崩”現象,足見賴當局上臺一個月來所引發的臺灣社會信任危機有多麼嚴重。

遊盈隆對賴清德聲望暴跌給出瞭三點分析。首先是造成“朝野關系”急劇緊張升級的“立法院”改革方案;其次是賴當局缺乏議題設置能力,被藍白主導的議題引領風潮;另外臺“行政院”團隊沒有亮眼表現,如“內政部”“經濟部”“海委會”等部門還經常出包。

事實上,這三點原因均屬於現象層面,歸根結底導致此類現象發生的,是賴清德幾近瘋狂的偏執的政治個性,以及企圖靠升級對立進行仇恨動員的錯誤政治路線。

回顧賴清德“5·20”講話,洋洋灑灑五六千字,其中“民主”“和平”“價值”等詞匯高頻出現,但讓輿論擔憂的是其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的“新兩國論”。

賴清德在上臺首秀之時,就迫不及待地向各界釋放瞭謀“獨”挑釁、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危險信號,充分暴露其“臺獨工作者”的本性。這不僅體現出其謀“獨”的頑固性,更讓臺灣社會深切感受到遠超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臺獨”領導人的危險性。

早在賴清德上臺前,有關“立法院”改革的議題已經吵瞭起來。由於中國國民黨與民眾黨占有多數席次,而相關改革主張民進黨早前也曾多次提出過,該改革方案原本可在“高度共識”下快速通過。然而,賴清德意志卻直接改變瞭事件走向。

賴在“5·20”講話中稱,“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該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沖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單看這句話似乎問題不大,但仔細分析卻會發現賴清德在“講歪理”“拉偏架”。

他將“少數服從多數”這一大原則,置於“多數尊重少數”之後,刻意本末倒置,對在野黨團發出不尊崇民進黨就無法避免沖突的威脅。要知道,在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占“立法院”多數席次時,大部分議題都是通過“多數暴力”直接投票通過的,甚至連公聽會、政黨協商等形式都懶得走。

賴清德在明知民進黨少數註定無法壓制在野黨多數的情況下,絲毫沒有展現出對民意的敬畏和尊重,反而利用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及選戰過程中形成的綠營側翼團體,公然鬧事,試圖將議場內註定失敗的對決,轉移到議場外,以“拋開事實不談”的態度,從議事程序上找茬,給在野黨制造輿論壓力,同時凝聚綠營內部。

靠場外鬧事能改變議案審查結果嗎?不能!因為議場外的側翼再多也沒有投票權。那麼賴清德為何煞費苦心、全力動員,走這條必然失敗的道路?先說結論,那就是上臺後的賴清德仍處於選舉狀態。島內有媒體人炮轟,現在臺灣隻有民進黨主席而沒有領導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賴清德在2024選舉中拿到四成選票,遠低於曾在競選連任時被他“背刺”挑戰的蔡英文。這一“選票危機”並未因選舉結果出爐而結束,且很有可能導致2026年“九合一”選舉時,民進黨在各縣市失去更多陣地,並實質威脅賴清德2028年競選連任。

解除“選票危機”的辦法有很多,最常被使用的就是推出亮眼的施政口號和改革措施,給社會帶來改變的希望,通過釋放利多、“朝野和解”等方式降低中間選民的仇恨值,提升自身支持度。

但從賴清德推出的行政團隊來看,他並不想走這條路。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原本在商界頗具名望、被外界寄予厚望的“經濟部長”郭智輝。他在“重啟核電”主張剛剛冒頭之時,就被民進黨“強制關機”,足見賴當局黨性戰勝理性,在經濟領域難有突破意識形態限制的新作為。

郭智輝

此外,還有媒體人指出,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交流,不與在野黨主席朱立倫、柯文哲見面溝通,不開“國是會議”與社會賢達溝通,不到“立法院”進行報告,擺明要一路“對幹到底”。

賴清德選瞭一條對抗的路,一條通過釋放“民粹怪獸”摧毀臺灣政治制度的邪惡之路。從民進黨方面早早為議場外抗議的綠營側翼冠上“青鳥”的名字,就能看出他們對抗議活動籌備已久、佈局很深,未來類似動員將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等於為2026選戰提前預熱。

在這方面,民進黨曾經有過“成功案例”。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間,民進黨串聯挑起瞭“太陽花學運”,活動持續近一個月,但其影響效果卻延續至此後多場大型選舉。

比如2014年11月29日投票的“九合一”選舉,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籍參選人僅獲6席,民進黨籍參選人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人士當選。其中被視為藍營“囊中之物”的臺北市長,也被民進黨支持的柯文哲拿下。而在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蔡英文帶著“太陽花學運”的“光環”,拿到近六成選票。

“太陽花學運”10年過去,島內學界、政界多次掀起反思潮。事實已經充分證明,這場被民進黨鼓動起來的運動嚴重阻礙瞭兩岸經濟交流的規模和深度,也讓臺灣在10年來的區域經濟格局中逐漸邊緣化,無法參與RCEP等組織,大好機會被白白浪費。

然而,經濟、民生領域的損失再重大、再明顯,對民進黨而言都無傷大雅,因為他們所求的“大雅”就是執政權。發動民間抗議和街頭運動就算對臺灣沒有好處,但島內社會與民眾仍需要較長的“反射弧”來反應。然而運動帶來的支持者的亢奮情緒以及對社會風氣的塑造,卻很容易讓民進黨在選舉中得到“即時滿足”。

賴清德意圖復制“太陽花學運”,就是要憑借鬧事的本事獲得豐厚“獎勵”。當前,民進黨還在醞釀罷免潮,“綠委”許智傑宣稱,民進黨將提出罷免十個中國國民黨籍“立委”,並且民進黨補選全會上,屆時民進黨仍將成為實質過半的“最大黨”。

可以無比清晰地看出,賴清德主導的民進黨和民進黨主導的臺灣當局,已經完全淪為選舉機器,並提前進入選舉模式。當極其偏狹到隻有選舉利益考量的賴清德意志成為民進黨的“中心思想”時,臺“行政院”的唬爛表現就顯得合情合理,毫無意外瞭。

19日,臺灣“鏡新聞”公佈瞭一份關於賴當局官員滿意度的最新民調。前面提到的引發連連爭議的郭智輝以6.3%的滿意度成為“冠軍”,其他很多“部會首長”滿意度不足1%。高達81.8%的受訪民眾對調查的回答是“不知道、沒意見、很難說、不關心”。

有臺媒感慨,綜觀賴清德從“5·20”到現在的表現,真的看不出他到底要做什麼。事實上,賴清德在施政方面種種離譜行徑,都能在其選舉邏輯下找到“合理性”。他要謀“獨”挑釁、要打擊在野黨、要撕裂島內族群、要“洗滌人心”……歸根結底是要避免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慘敗。

“滿月民調”閃崩所透露的嚴重警訊,可能並不會阻止偏執的賴清德繼續他違反島內主流民意的政治操作。閃崩隻是開始,一直崩下去可能變成常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