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言都一樣,溝通很方便。大陸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風俗民情,每個地方都值得我們去欣賞,值得我們去參觀,值得我們去認識。”臺灣青年林佩蓁感慨地說。

4月5日一大早,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同參訪大陸的20名臺灣青年,到楊陵區五泉鎮畢公村參訪馬援祠。

畢公村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故裡,村子因人得名。《史記》記載:“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高是周武王姬發的第十五弟,被封於畢,建立畢國,因其爵位為公爵,名為高,故稱畢公高。周朝時,畢公高因軍政事務在畢國設立公館居住,本村得名畢傢莊,後更名為畢公村。畢公村因馬援而聞名,全村95%以上人口為馬姓,尊馬援為祖先,後來,馬援的一支後裔輾轉到瞭湖南衡陽,馬英九先生就是這一支的後人。

參訪團一行在參觀過程中,詳細瞭解瞭畢公村的歷史淵源、馬援的生平功績。當參訪的臺灣青年瞭解到馬援留下的“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等千古名句時無不感慨,以前上學時讀到“馬革裹屍”的故事,感受到馬援以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傢國情懷。今天來到馬援祠,這種感受更加強烈。

當天下午,臺灣青年一行前往扶風縣法門鎮,參訪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的法門寺。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恒靈年間(公元147年—180年),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因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而聞名於世。

參訪的臺灣青年沿著佛光大道前行,當仰望主體建築合十舍利塔時,無不被法門寺的恢弘氣勢、莊嚴肅穆所震撼。

“我本身是學美術的,面對這些建築古跡,讓人感到歷史的滄桑和前人的智慧。”臺灣青年白壁菱說,“此行收獲滿滿。我覺得,很多素材都應該融入我們的課綱裡。”

4月6日,臺灣青年們還將繼續在陜西參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