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臺灣地震是對中國,也是對全球海嘯預警系統的一次檢驗,從效果來看還不錯。

▲強震發生時,臺灣花蓮縣北濱街一棟公寓民宅大幅度傾斜。圖/新華社

| 張田勘

4月3日早上7時58分,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全臺均有震感,此後餘震持續不斷,多地陸續傳出嚴重災情。

此次地震是自2006年臺灣地區屏東海域7.2級地震後,時隔17年首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也是臺灣1999年“9·21”地震發生25年後的最大規模地震,全臺共有12個縣市發佈最高等級警報。臺灣屏東海域歷史上強震活躍,從1970年以來,震中300千米范圍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19次。

臺灣是島嶼,發生地震很大程度上會引發海嘯。因此,此次臺灣地震,是檢驗海嘯預警或預報和防災的重要契機。

海嘯預警不是“狼來瞭”

地震發生後,中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初步的地震參數和數字模型及時進行預警,預計臺灣海域可能發生海嘯。由於海嘯預警已經建成全球體系,因此,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後第3分鐘就緊急對南部諸島發出海嘯警報,一系列的航班取消和延誤。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此次海嘯預警都是及時的,也是較準確的。在日本的海嘯警報發出後約17分鐘,沖繩與那國島觀測到最大30厘米的海嘯。

在觀察到海嘯不會造成更大災害後,日本的海嘯警報在4月3日中午時分解除。中國也是在地震參數越來越多,以及對海水位觀測的數據匯集分析後,在4月3日下午把海嘯警報由紅色降為橙色。

此次的海嘯預警當然不是喊“狼來瞭”,隻是來的“狼”較小,沒有對人們造成大的傷害而已。而且,即便“狼”沒有來,今後在沿海地區、海洋中和島嶼發生地震時,海嘯預警和預報都會持續下去,這是對人的生命負責,也是減少災害的重要舉措。

過去無數海嘯造成的災難已經狠狠地教訓瞭人們,並教會瞭人們如何在地震發生時及時預防海嘯。其中最讓人傷痛的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發的巨大海嘯。

由於沒有海嘯預警,加上當天正值聖誕節假期,一些國傢和地區遭遇重大傷亡。經過此次災難,全球已經建立瞭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東北大西洋、地中海與聯結海域海嘯預警系統、加勒比海海嘯預警系統等。

中國的海嘯預警做瞭哪些工作?

鑒於中國有較大的海域和較長的海岸線,2013年,中國在國傢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基礎上建立瞭海嘯預警中心,也稱為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職責是為中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提供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2023年5月,經過兩年的試運行,國傢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海嘯預警中心)自主研發的全球風暴潮、海嘯監測預警系統正式運行。這套系統支持圖形處理器並行加速技術,相對傳統超級計算機計算方式,完成同等規模計算耗電節省90%,同時擁有智能化和高集成度,可實現自動運行、一鍵發佈。

目前,該系統已經接入全球數百個地震臺站、數百個海洋觀測臺站,並能及時獲取海嘯浮標數據,可以24小時實時觀測和預警。

此次臺灣地震,中國的海嘯預警系統發出瞭明確預警,雖然臺灣海域沒有出現海嘯,但與中國毗鄰的日本發生瞭海嘯,說明這套系統與全球海嘯預警系統是兼容的,而且預警也是有效的,未來還會發揮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風暴潮(風暴潮是由強烈大氣擾動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與海嘯成因不同)和海嘯災害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災害,西北太平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北印度洋沿岸以及大洋洲沿岸均遭受過嚴重的風暴潮災害襲擊。

中國的海嘯預警系統在全球近岸區域的網格分辨率為3千米左右,同時國傢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還自主開發瞭全球風暴潮監測系統,可實時獲取全球65個沿海國傢300多個站點的潮位觀測信息,實現瞭對全球風暴潮的實時監測。

實踐檢驗表明,中國的全球風暴潮監測預警系統針對2020年“安攀”、2022年“南瑪都”等多次風暴潮過程發佈預報,如“安攀”風暴潮預報,國傢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提前48小時預報最大風暴潮將達到500厘米。而據印度氣象局的報告,“安攀”最大風暴潮為4.6米,預報與實測吻合度較高。

由於全球建立瞭海嘯預警系統,中國也加入瞭這個系統,因此,全球范圍內的任一海域一旦發生大的海底地震,中國一般可在8到12分鐘內做出反應,預警海嘯,以及預報風暴潮。此次臺灣地震就是對中國,也是對全球海嘯預警系統的一次檢驗,從效果來看還不錯。

未來,全球的海嘯預警系統將進一步健全和擴大,功能會更強更好,對保護人的生命和減少災害程度發揮更為重大的作用。

撰稿 / 張田勘(專欄作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