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7時58分,臺灣花蓮縣東部海域發生裡氏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隨後監測到多起餘震。據悉,此次震中位於海域,離臺灣島最近約14公裡。地震造成臺灣全島震感強烈,大陸東南沿海多省份有震感。目前,花蓮縣已出現多處房屋倒塌、傾斜,宜蘭縣著名景點龜山島也有部分折斷。原可以觀賞清水斷崖的著名景點崇德隧道口,因為地震,出現大量落石。有地震專傢表示,這次地震等同於32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

據臺灣消防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3日17時,花蓮海域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880餘人受傷,另有130餘人受困。全臺各縣市均已派出特搜隊趕赴花蓮救援。

4月3日,臺灣花蓮縣海域7.3級地震,致多處樓房倒塌,現場救援進行中。圖/視覺中國

花蓮是臺灣地區地震活動最強的區域

臺當局氣象部門表示,這是臺灣1999年“921”地震發生25年後的最大規模地震。“921”地震震級7.6級,震源深度8千米,震中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歷史上臺灣花蓮地區多次發生強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高孟潭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1945年來,該地區有儀器記錄的6.5級以上地震有54次,7級以上地震有17次,最高震級達到7.8級。1951年,花蓮地區還連續發生瞭兩次7級以上地震。

為何臺灣多強震?高孟潭表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在花蓮東部海域相撞,形成俯沖帶,臺灣島的形成本身就是這種地質運動的結果。這種俯沖作用在最近10萬年都非常活躍。由於強烈的板塊相互作用,山體隆升和地震活動非常頻繁,而花蓮地區正好位於俯沖帶的前緣,是變形和構造活動最劇烈的區域,所以花蓮是臺灣地區地震活動最強的區域。本次地震並未突破該區域地質構造所決定的地震強度和格局,是板塊邊界正常的能量釋放過程。雖然龜山島部分受損的現象令人驚駭,但龜山島也是對地質活動敏感的地質結構,地震對其造成的變形和破壞是正常現象。

震後臺中某高速路段發生落石。圖/視覺中國

國傢自然災害研究院院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徐錫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瞭板塊活動造成的徑向擠壓外,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還形成瞭左旋走滑斷層和逆沖斷層,這些強烈的地殼變形類型決定瞭該區域強震頻發。2018年以來,花蓮附近6級以上地震幾乎每一兩年就發生一次,2018年發生的6.4級地震曾造成17人死亡。

地震的破壞力是否與震級強相關?高孟潭認為,雖然震級較高,但對比歷史上的多次強震,本次釋放的能量規模偏小。這與地震能量釋放機理有關。對地震的破壞作用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地殼破裂。破裂傳播到什麼地方,這一地方就會釋放強烈的地震波。7級地震的破裂面長度可達50~100公裡。7級以上地震的破裂面一般已經十分靠近地表,可能會在遠離震中的區域形成較大破壞力。

據高孟潭分析,目前花蓮地震的破裂面從震中向南延伸瞭10公裡,向北約50~70公裡,東西方向長度約30~40公裡。因此,破裂面覆蓋區域既有海域,也有花蓮縣所在的陸地部分。花蓮震動非常強烈,最大的震動加速度可達0.4個重力加速度,與現有地震視頻畫面中體現出的震感相仿。

要警惕滑坡坍塌等次生災害

截至當地時間4月3日11時58分,臺灣花蓮縣以及其海域已發生餘震21次,最高達6級。徐錫偉表示,地震後局部不穩定的破裂面和後續地殼破裂過程,使得震後餘震不斷。強震之後一般都有餘震,且還可能出現與主震級相當的後續地震。臺灣地區氣象部門表示,未來三天可能還會有規模達7級的地震發生。在高孟潭看來,隻要地殼擠壓力還存在,能量沒有完全釋放,就可能造成更多地震。歷史上相似等級的大地震後,兩三天內繼發較大規模的地震的概率很高,需要做好防范。

花蓮縣一座因地震傾斜的建築物被封鎖,禁止靠近。圖/視覺中國

長期來看,臺灣地區地震依然高發。2023年11月,《地震學報》刊登的一項研究分析瞭臺灣地區強震活動特征。研究顯示,臺灣地區地震活動具有明顯的活躍平靜交替現象,也即周期性特征,該地區未來可能進入新的活躍時段。高孟潭則認為,從1945年有記錄以來,該地區地震活動非常頻繁,沒有明顯的安全期,研究周期對災害響應的意義不大。

徐錫偉提醒,花蓮地區由於地表切割作用形成瞭許多峽谷和山地,震後可能會有滑坡、坍塌等次生災害。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四川省地震預警與應急研究會會長顧林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未來的次生地質災害與臺灣的天氣息息相關。據中央氣象臺3日預報,花蓮地區6~8日可能有降水。顧林生表示,如果有明顯的降水,那麼滑坡、泥石流、塌方、堰塞湖等次生災害風險很高,需要重點防范。此外,由於現場餘震頻發,救援時要註意房屋坍塌等二次災害,兼顧快速救援和人員安全問題,對於危險建築周邊要劃定緊急區域。

此次地震中,距離震中較近的福建、廣東等地震感明顯,多地高鐵停運、列車晚點。徐錫偉表示,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省份有震感,不代表會造成破壞性災害,一些緊急措施是為瞭保險起見,當地民眾不必恐慌。

記者:周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