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積壓”成山
美國對臺軍售192億尚未交付
美國對臺軍售,是臺灣研究者們重點關註的話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話題微妙地變成瞭軍售的“積壓”(backlog),即尚未交付的部分。美國對外軍售本就流程冗長,再加上延誤,導致大量裝備沒有交付,讓臺灣媒體焦躁不安,仿佛當瞭冤大頭。上一期研究院解讀美國2024財年軍費法案時發現美國國會要督促解決,可見“積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這一次研究院將詳細梳理。
一、為什麼會“積壓”?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美國對外軍售,甚至美軍自身的采購也時常發生“積壓”,故不能說美國在蓄意拿捏臺灣,收瞭錢不交貨,讓臺灣當冤大頭。如果長期關註美軍的研發、采購,美國國防工業的制造和交付,就會發現從F-35戰鬥機的綜合升級TR-3,到“福特號”(CVN-78)核動力航母形成戰鬥力(FOC),再到美軍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發、測試和部署,美國的重大國防項目充斥著拖延。
為瞭解決對外軍售的“積壓”問題,美國眾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成立瞭跨黨派的“技術、產業和政府參與戰備”工作組(首字母縮寫是TIGER,故也稱為“老虎”工作組)。2024年2月7日,老虎工作組發佈瞭報告,認為延誤的發生主要是采購的流程出瞭問題。
總體而言,美國對外軍售的流程制定於冷戰時期,長期沒有結構性的變化。在過去,美國在各方面對蘇聯保持瞭科技優勢,為瞭防止泄密,對外軍售被設計成冗長的流程,需要國防部、國務院,乃至國會的多重審核。對外軍售大概有3個階段:客戶發出需求信(LOR),美國有關部門確認(LOA),最終執行(或取消)。這個過程全部走完通常需要數年。
“老虎”工作組稱,在這個前提下,有4個主要問題:
其一,按照《武器出口管制法》(公法:90-629)的規定,對外軍售金額達到5000萬美元,或者“主要國防裝備”達到1400萬美元、設計建造費用達到2億美元(對於北約盟國的標準是1億美元、2500萬美元、3億美元)就需要國會審核。這個金額自2003財年以來沒有變化,然而由於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等因素,現在的5000萬美元標的隻能算小規模軍售,但也需要審核,導致國會裡這類中小規模待審案子堆積如山,嚴重影響瞭效率。
其二,官僚主義,項目發生延誤無人承擔責任。其三,國防部對美國的戰略利益理解不到位,故意拖延流程,試圖藏著不給。其四,參與部門太多,國務院、國防部、國會,和國防產業企業缺乏協調。
針對這些問題,“老虎”工作組提出瞭一套解決方案。其一,國會審核的金額門檻需要提高,對於北約盟國,普通軍備和服務是1.66億美元,“主要國防裝備”是4200萬美元,設計和建造是5億美元;對於其他客戶,則分別是8300萬美元、2300萬美元和3.32億美元。
其二,對於標的達到10億美元的高價值的軍售項目,參與部門每個季度審查一次,國防部主管政策的次長需要每半年出1份報告來跟蹤進度。對於延期超過3年的項目,國防部需要每半年審核一次,必要時動用“總統提款權”來從速處理。
其三,國防部每年可以動用10億美元的“特別國防采購基金”(SDAF)支持對外軍售。其四,美國各戰區司令部可以參與,讓客戶明確需求。
其五,在前需求信(pre-LOR)階段,要給客戶展示多種采購渠道;給客戶說明軍售的限制和困難;要避免出現項目進行到一半,有關部門突然發現問題而否決項目的問題,在項目開始前就要確認能走完流程;扶植新興企業,擴大產能,滿足需求;各軍種要積極參與軍售流程。
最後是改善交流。國防部需要設立對外軍售的一般流程。軍售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在網上公開,以便客戶跟蹤。
二、對臺軍售的交付和“積壓”
“老虎”工作組的報告稱,對臺軍售尚未交付的項目有19個,金額220億美元。不過報告沒有拿出詳細的清單。美國保守派智庫加圖研究所在2023年11月發佈研究稱,從特朗普上臺到目前,美國對臺軍售(裝備和服務)總共約227億美元,其中交付的項目僅有3個,總金額不到5億美元:
(表1:特朗普和拜登2個總統任期美國對臺軍售交付情況,來源:加圖研究所)
單看裝備銷售,共191.7億美元20個項目尚未交付,其中121.1億屬於傳統裝備,42.2億非對稱裝備,28億彈藥。詳細列表如下:
(表2:美國對臺軍售的“積壓”清單,來源:加圖研究所)
首先看表1,3個交付的項目,2個用瞭6年,最短也用瞭4年。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上任,6月就批準對臺軍售,可是要等到拜登總統任期的第3年才能交付。由此可見,“老虎”工作組所謂的美國對外軍售流程冗長的問題的確嚴重。
表1中的3種武器裝備都是美軍現役裝備,是臺灣亟需的防禦武器。“哈姆”反輻射導彈可以由臺灣的F-16發射,用於摧毀雷達。“標準-2型”Block IIIA中程防空導彈主要用於艦隊防空。“毒刺”是一款輕型的肩扛式防空導彈,不過性能優越,在俄烏戰爭中已經展示瞭威力,如果恰當使用可以擊落巡航導彈。這屬於典型的非對稱武器,如果在巷戰中使用,可以威脅對方的武裝直升機等空中目標。可見美國早在2017年就重視提升臺軍的“非對稱”戰力。
三、“積壓”武器清單分析
表2的“積壓”清單更是重量級,排行第一,占比最大的是2019年8月批準售賣的66架F-16C/D型Block 70。F-16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服役的老飛機,但是70批次是制造商洛克西德·馬丁公司在2012年推出的新型號,一般稱為F-16V。相對於老舊的型號,V型號有重大升級,換裝瞭新式普惠F110發動機(也有一說是通用電氣的F110-GE-129發動機),推力提升20%;換裝瞭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370公裡,能同時追蹤超過20個目標;還換裝瞭“狙擊手”瞄準吊艙、Link16數據鏈系統、頭盔顯示器、升級版GPS導航、升級版任務計算機,可以使用新式的機載武器。從表2來看,臺灣當局還另外采購瞭F-16的2個升級套件,戰鬥機的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和MS-110偵查吊艙,以及一些彈藥,不過都還沒有交付。
臺灣的F-16V計劃分為2個部分,其一,“鳳展專案”,將目前的全部141架F-16A/B型升級成V型。這個工作已經在2023年12月全部完成。臺軍的F-16完成瞭上述的大部分升級,但是沒有換裝新的發動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39架的升級由臺灣漢翔公司執行,也就是說臺灣相當於具備瞭制造先進戰鬥機的部分能力。其二,“鳳翔專案”,采購66架全新F-16V。這批飛機才是完全的升級版,但是尚未交付。美國《空軍和太空軍》雜志2024年2月的報道稱,交付可能還需要“2到3年”,也就是說最早到2026年。
臺灣當局還采購瞭不少陸軍主戰裝備,有29輛“海馬斯”火箭炮、40門“帕拉丁”自行火炮和108輛“艾佈拉姆斯主戰坦克”。臺灣采購“海馬斯”和“帕拉丁”的情況比較復雜,表2沒有完全反映。2020年10月20日,美國國務院批準售賣11輛“海馬斯”,以及64枚陸軍戰術導彈等裝備,金額共4.36億美元。2021年8月,國務院批準銷售40輛“帕拉丁”自行火炮。不過2021年5月2日,美國通知臺灣的訂單會嚴重延誤,提出采購額外18輛“海馬斯”取而代之。最終臺灣接受瞭這個方案,加圖研究所稱,這兩批會分別在2025年和2026年完成交付。
“帕拉丁”和“海馬斯”這2款武器都參加瞭俄烏戰爭,不過知名度有很大差別。前者發射集束炮彈,給予俄軍重大殺傷,但是由於射程有限,不得不靠前部署,也遭受瞭一些傷亡,被俄軍的“柳葉刀”巡飛彈擊傷或者擊毀。“海馬斯”從2022年進入烏克蘭至今,給予瞭俄軍重大殺傷,自身僅2輛發射車受到輕傷。這種巨大的殺傷比讓這款武器成為美國援烏的明星武器。
“海馬斯”有3大優勢:裝彈快、機動性高、射程遠,全面優於俄制“龍卷風”火箭炮。由於采用瞭模塊化的彈藥箱,裝備瞭自動裝卸機,采用瞭輪式卡車底盤,這款火箭炮可以高速機動,打瞭就跑,然後快速裝填,換個陣地繼續發射,難以被俄軍的反炮兵火力追蹤。“海馬斯”發射的M30/M31制導火箭彈射程92公裡,可以在遠離戰線的安全區域發射,而且打擊精度高,被烏軍用來摧毀俄軍的彈藥庫、軍營等重要目標。2023年6月14日,俄20集團軍某部在集合等待領導發表重要講話時遭到烏軍“海馬斯”發射反人員“鐵雨”彈打擊,造成上百人死亡。“海馬斯”還可以發射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美國援烏的集束彈版本M39射程可達165公裡。2023年10月17日,烏軍使用這款武器打擊瞭別爾江斯克的俄軍機場,擊毀瞭至少9架俄軍直升機,包括卡-52這種高級裝備。
“艾佈拉姆斯”是美軍現役主戰坦克,戰鬥力顯著超過臺軍現役的M60A3、CM-11“勇虎”等老舊款式。美國提供給臺灣的是最新的SEPv3升級版,但是不帶貧鈾裝甲。108輛的數量不多,略少於8個坦克連的編制(112輛),可以裝備3個美式裝甲合成營和2個步兵合成營。這款裝備也參加瞭俄烏戰爭,美國援助瞭31輛,不過至今沒有可視化的戰果。
俄烏戰爭給予現代坦克部隊的兩大經驗(和教訓),其一,坦克依舊很重要,特別是在進攻、突擊作戰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二,質量不能代替數量。根據可視化的記錄,截至2024年2月,俄軍已經損失坦克2726輛,先進的T-90系列損失108輛,其中最先進的T-90M損失瞭62輛。以此來看,臺軍的108輛“艾佈拉姆斯”經不起大戰的消耗。媒體報道稱,這些坦克2024年到2026年交付。
另外值得註意的還有S-788III型的通信節點、中繼站和網絡管理系統組成的戰地信息通訊系統。改善戰場信息條件,一直以來都是臺軍的目標,也是俄烏戰爭的經驗教訓之一。臺灣當局采購瞭“火山”反坦克佈雷車,大概2029年交付。這款裝備看上去不起眼,但在實戰中潛力很大。俄烏戰爭中的雙方都因為地雷吃盡苦頭,擋住烏軍先進的“豹二”坦克的不是俄軍坦克,而是不起眼的冷戰時期生產的TM-62反坦克地雷。
臺灣當局采購瞭135枚AGM-84H和50枚AGM-154C這2款所謂的“防區外打擊武器”。前者是增加射程的對陸攻擊型的“魚叉”導彈,射程約270公裡;後者是一款滑翔炸彈,射程可達130公裡,大概2028年交付。它們的性能並不出彩,但是已經足以讓臺軍具備所謂“源頭打擊”的能力,威脅大陸的沿海目標。2種武器都可以使用GPS制導來實現精確打擊。研究院認為,這2款武器已經超出瞭“防禦性”的范疇,美國距離突破“戰略模糊”政策又近瞭一步。
臺灣當局采購瞭Mk 48重型魚雷,研究院認為,這是為瞭配合“海昌計劃”,讓臺灣的新型潛艇服役後有魚雷可用,預計2025年交付。
四、不能掉以輕心
研究院梳理瞭一番後,發現特朗普、拜登2屆總統批準的對臺軍售數量不少,質量不錯,危害很大。站在兩岸統一的立場上,研究院自然“慶幸”美國沒有交付這些裝備,至少到目前沒有讓這些武器成為兩岸統一的阻礙。
不過研究院也知道,即便不等“老虎”工作組出手,這些“積壓”的裝備最終都會交付,無非時間早晚而已。到時候,說臺軍“脫胎換骨”有些誇張,但是戰鬥力會得到極大提升。再加上臺灣當局的武器自主研發、采購計劃的逐步落實,到瞭2030年,臺軍的現代化進程將大幅度前進。
中國大陸從來不是,也不會是臺灣的敵人。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更何況即便這些軍售全部到位,也不能改變兩岸軍力對比,讓臺軍重新回到冷戰時期的優勢狀態(主要指海、空力量)。臺灣當局花費巨資采購先進武器裝備來防備大陸,非但不是任何值得誇耀的事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徹頭徹尾的悲劇。采購的武器越先進,悲劇的成分就越大。納稅人上交的稅金應當有更好的用途。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