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跨國企業而言,中國是很重要的市場,在這裡它們能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擁抱未來。”在日前舉行的“國傢發展改革委與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粵港澳大灣區站”活動上,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航運、制造和采購環境方面都有優勢,許多美國企業都有興趣在粵港澳大灣區增加投資。

5.6萬平方公裡、8000多萬人口、2022年GDP超13萬億元……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隨著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人流、物流日漸繁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啟動“加速鍵”。巨大的市場和機遇釋放出強大的“磁石效應”,吸引著一批批企業用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信心票”。

  提振企業信心

香港貿易發展局與渣打銀行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季度“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從去年第四季度的39.5增至51.3,其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更跳升至61.5,創下自指數推出以來最高升幅,逾半受訪者表示已提高今年的業務目標。約60%受訪者預期今年第四季度,在勞動力、產能利用率、訂單和銷售等方面,都會恢復甚至超越疫情前水平。

“過去兩個多月,公司的業務量比去年同期提升瞭兩倍以上,很多客戶都想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地項目,還提出去內地考察交流的需求。”“港漂”10多年的王傑在香港創辦瞭一傢文化傳播公司,粵港澳大灣區蓬勃升騰的發展勢頭,為他帶來瞭大量的業務訂單。

外資外企也加快瞭在大灣區投資佈局的腳步。今年第一季度,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初步投資協議正式簽訂,美國安利投入6億元對廣州生產基地升級改造,德國科思創宣佈在珠海建立其最大的熱塑性聚氨酯生產基地……在3月底舉行的“投資中國年”廣東專場推介活動上,外資合作項目達成74個,投資總額達905億元人民幣。新能源、先進制造、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一批外資項目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生根、舒枝展葉。

  迸發創新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大步向前邁進。”英國議會上院議員戴維遜勛爵近日參加瞭“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和來自全球的各界人士圍繞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展開討論。他說:“大灣區內有16傢量子計算領域的初創公司,有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這無一不體現瞭對未來技術的關註。”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已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胡潤研究院近日發佈《2023全球獨角獸榜》,列出瞭全球成立於2000年之後,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根據榜單,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達到1361傢,其中大灣區有63傢獨角獸企業,比一年前增加12傢,是疫情前30傢的兩倍多。

“獨角獸企業在哪裡聚集,就說明這裡有著更好的創業生態。”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企業數量與整個印度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相當,僅廣州過去一年獨角獸企業數量就增加12傢,達到22傢,相當於法國一個國傢的獨角獸企業數量。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日前正式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再添科創新地標;粵港澳創新創業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臺在廣州南沙啟動,加快粵港澳知識產權領域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科技生產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聚集和流動,創新活力在大灣區盡情迸發。

 加速規則銜接

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一流灣區,關鍵在於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近日,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佈110項“灣區標準”,有58項標準是由港澳相關單位牽頭或共同牽頭編制。這份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其中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類14項,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類16項,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類80項。小到廣式月餅、廣陳皮、傳統涼茶,大到樓宇可持續發展指數、食品冷鏈應急配送規范,如今都有瞭統一標準。

有瞭這些“軟聯通”,港澳企業正明顯感受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投資和發展更加順暢。“比如說,以前在供港澳食品領域方面,粵港澳三地的檢測標準不一致,表達方式亦有不同,供港澳的食品還要專門設置一套標準,而且是隻能由內地單向向港澳輸送。現在有瞭統一的‘灣區標準’後,從單向變雙向,流通更便利瞭。”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張定康說。

“‘灣區標準’必將有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為提升大灣區民眾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作出先行示范。”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協同港澳有關部門,積極發動社會各方,加快研制更多高水平的“灣區標準”,以標準的“軟聯通”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互聯互通,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助推大灣區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記者 汪靈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