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北京房山區牛口峪濕地公園內,覓食的鳥兒在展翅飛翔。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圖②: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現身北京冬奧公園。
賀路啟攝(人民視覺)
圖③: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風景絢麗。
何建勇攝
圖④:北京密雲區蔡傢窪村玫瑰園內,遊客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北京通州區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水域,水城共融。本報記者 賀 勇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春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說:“北京過去種的比較多的是楊柳樹,因為北京適合種楊柳樹,同時要註意把針闊林比例結合好,使之更符合生物鏈、生態鏈要求。要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多種一些色彩斑斕的樹種,努力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設得更美。”
樹木,增進著民生福祉,寄托著濃濃鄉愁,沉淀著歷史文化,見證著發展變遷。近年來,北京推動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三季有彩、四季常綠,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北京是怎樣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的?接下來如何進一步促進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建設全域森林城市?記者進行瞭采訪。
——編 者
著力“增綠”——
科學選樹、科學種樹,更符合生物鏈、生態鏈要求
人勤春來早,植綠正當時。4月3日,1800多名義務植樹勞動者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張傢灣公園。大傢揮鍬鏟土、圍堰澆水,栽植喬木、花灌木5200多株,著重在林間補植瞭栓皮櫟等鄉土樹種。
櫟類是北京市第一大類樹種,也是最重要的鄉土樹種,可與各類針葉、闊葉樹穩定混交,形成頂級演替群落,是北京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之一。
“林下補櫟能夠恢復和維持生物多樣性,助力北京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保護修復處副處長朱建剛說。
目前,北京正在推進林下補櫟“十四五”專項行動,助力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十四五”期間,將累計推廣櫟類為主的鄉土植物1000萬株(穴)以上。
科學選樹、科學種樹,才能更符合生物鏈、生態鏈要求。
2019年4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實施促進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始終遵循適地適樹、自然和諧、景觀優美的原則,堅持選用“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樹種。
“適地適樹,就是根據種樹地塊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樹種。在選擇樹種時,要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以及適應性強的樹種,還要‘以水定綠’,根據水資源的情況選擇樹種。”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趙世偉說。
讓鄉土樹種成為綠化主角。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印發的《北京市主要鄉土樹種名錄(2021版)》中,收錄瞭140個主要鄉土樹種。
專傢指出,在豐富的鄉土樹種資源中,可以選育出大量能觀花、觀果、觀葉的各類新品種,性狀表現並不比國外引進品種差,有的還更好。
“落葉樹和常綠樹搭配,闊葉樹和針葉樹結合,春可觀花,夏可遮陰,秋有紅葉,冬有生機,能夠形成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趙世偉說。
城市不僅要綠起來,還要“活”起來。在植物配置方面,園林綠化部門除考慮景觀和綠化效益外,還日益重視鳥類等野生動物的取食、棲息環境的營建。
“為瞭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種植食源樹種、蜜源植物。”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孫振元說,“像桑葚、沙果、海棠、國槐等樹種,能給鳥類、昆蟲、小型哺乳動物提供花蜜、果實、種子等‘口糧’。”
“此外,還應通過適度留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結合雨洪蓄滯建設小微濕地等措施,為野生動物提供安全的棲息環境,促進區域生物多樣性恢復。”孫振元說。
如今,隨著相關措施逐步推行,北京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震旦鴉雀、大鴇、黑鸛等珍稀瀕危鳥類頻頻現身,白尾海雕、鴛鴦等野生動物紛紛“安傢落戶”。今年4月發佈的新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顯示,全市野生動物已經由2021年名錄發佈的596種增加至608種。全市鳥類種類比10年前多瞭近百種。
目前,北京已建成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7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使全市90%以上的國傢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今年,北京計劃完成生態修復12萬畝,新增造林綠化1.5萬畝、城市綠地20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66平方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不斷延伸的綠色中,北京市民的獲得感將不斷增強。
著力“添彩”——
多種色彩斑斕的樹種,園林綠化由“綠起來”向“美起來”轉變
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多種色彩斑斕的樹種。
血紅色的樹冠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炬,絢麗奪目。每到秋季,北京香山公園靜翠湖畔的一株“麗紅”元寶楓,就會吸引許多人前來觀賞“打卡”。
“‘麗紅’元寶楓是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連續多年對普通元寶楓進行調查、觀測,人工選育出來的優良變異株系,是近年來北京綠化工作中一個典型推廣樹種。”趙世偉說。
2015年1月,“北京園林綠化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麗紅”元寶楓作為優良鄉土彩色樹種被推廣,在復興門橋區綠地、西山國傢森林公園、北京植物園、陶然亭公園等地種植。
在北京城區,每年10月下旬,“麗紅”元寶楓的葉片就開始變成紅色;到11月中旬,葉片進入最佳觀賞期,變為血紅色,區別於普通元寶楓的磚紅色、橙黃色或黃綠參半,極具視覺沖擊力。“麗紅”元寶楓的紅葉期也較長。
“除瞭‘麗紅’元寶楓,北京培育和種植的秋色葉樹種還包括黃櫨、欒樹等鄉土樹種,以及有著悠久歷史的銀杏樹。”趙世偉介紹,紫葉李、紫葉桃等“常色葉”樹種,可在生長季內保持彩色,或紅或紫或黃,豐富瞭北京春夏的色彩。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園,是園林綠化增彩延綠科技創新工程的一處示范區。這裡種植著加楊、國槐、檜柏等大喬木,銀杏、元寶楓、楸樹、梓樹等喬灌木,還有嶗峪苔草、委陵菜、繡球、毛茛等地被植物。春天青蔥翠綠、夏季繁花似錦、秋天色彩斑斕、冬季綠樹常青,吸引許多市民前來觀賞,流連忘返。
“增彩延綠工程開展8年來,我們已經推廣瞭100餘種既漂亮、又適宜在北京生長的新優植物品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副處長張博說,增彩延綠工程完成瞭栓皮櫟、雄性毛白楊、“麗紅”元寶楓等85種新優鄉土植物的快繁和栽培技術研究,建設瞭彩色樹種、常綠樹種、引種馴化與隔離試種等6處繁育或中試基地,繁育流蘇、雄性毛白楊、車梁木、藍雲杉等新優苗木150多萬株,推動首都園林綠化由“綠起來”向“美起來”轉變。
在種植彩色樹種時,園林綠化部門並不是一味求多,而是需要合理規劃。專傢指出,種植地點要符合彩葉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例如,金葉黃楊要全光照才能體現其色彩美,一旦處於光照不足的半陰或全陰條件下,將失去彩葉效果。要將彩葉植物與色彩反差較大的背景植物或建築物合理搭配,才能獲得最佳觀賞效果。在確定好樹種之後,還應註意植物與四周環境之間的協調性。
著力“減絮”——
註意合理搭配和科學管理,做到無飛絮或有絮不成害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佈的消息,4月9日—15日成為北京今春首個飛絮高發期,飛絮主要集中在五環內中心城區,飛絮樹種為雌性毛白楊。
專傢預測,北京今春楊柳飛絮第二次高發期將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現,影響區域為城區和平原區,主要飛絮樹種為歐美楊、北京楊、垂柳及旱柳等;第三次高發期預計為5月中下旬,飛絮樹種為山楊及部分歐美楊,屆時主要影響山區,對城區無明顯影響。
“楊柳飛絮是附著在雌株種子上的白色絮狀絨毛,借助風力傳播完成繁衍。飛絮被農田、草地、林地吸附後落地生根,但在城市硬化路面無處著落,隻能在空中反復飄蕩,呈現出‘漫天飄雪’的景象。”孫振元說。
張博介紹,楊柳樹是北京的鄉土樹種,是北京城市景觀的標志性樹種,為北京生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北京市現有的楊柳樹主要種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我國城市綠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可選擇的樹種較少。楊柳樹適合北京的土壤和氣候,具有長得快、活得久、耐寒冷、易繁殖、不用澆水等優勢,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高大挺拔的楊樹可生長至20—30米,遮陰效果極佳;婀娜多姿的柳樹發芽早、落葉晚,綠期長達10個月。
然而,由於楊柳樹苗期雌雄辨別極其困難,而且過去沒有判斷楊柳樹雌雄以防止飛絮的意識,導致北京等地居民年年被飛絮困擾。
“飛絮是植物生長發育、繁衍後代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王成表示,要科學認識這一問題,在造林綠化中註意合理搭配和科學管理,做到無飛絮或有絮不成害,讓植物更好地為城市景觀增色,為居民健康服務。
為降低楊柳飛絮對居民的影響,2015年,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牽頭實施瞭“雄性毛白楊古樹優良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的研究”。經過多年栽培實驗,繁育不飛絮新優楊柳雄株5萬多株,其中包括不飛絮古毛白楊(樹齡100年以上)後代4萬多株。
“這些不飛絮古毛白楊的幼化苗木,不但保留瞭毛白楊的全部優勢,而且沒有飛絮煩惱,在園林綠化建設、景觀生態提升及京津冀等地區楊柳飛絮治理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學科教授劉勇說。
生物防治,高壓水槍沖洗,及時清掃濕化,更新改造……近年來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采取10項措施,治理楊柳飛絮。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飛絮高發區域數量比2021年減少34%。
王成建議,應多樹種混交,避免楊柳樹形成大面積純林。對休閑遊憩群眾較多的林地、綠地,把老弱楊柳樹雌株作為優先替換的對象。加強城區林地、綠地土壤的生態化養護,通過園林綠化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措施增加地表有機覆蓋,保留自然地被,避免地表裸土,提高林地、綠地對飛絮的吸納阻滯能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