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西河智慧體育公園內的健身驛站鍛煉。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騎行愛好者在浙江省諸暨市趙傢鎮香榧國傢森林公園參加健身騎行活動。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近日,新華體育調研團隊在浙江、江蘇、遼寧等地看到,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的首個春天,人們運動的熱情不斷提升。從室內健身房到戶外體育公園,隨處可見揮灑汗水的運動者。
隨著體育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自身免疫力成為共識,運動和健身蔚然成風。為滿足民眾不斷增長的健身需求,各地拿出壓箱底的“絕活”,多舉措完善場地設施“硬件”,數字化升級配套服務“軟件”,推動全民健身向縱深發展。
整舊建新 打通社區健身“毛細血管”
在寧波市海曙區迎鳳社區,“百姓健身房”是人氣最高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居民項吉甫和“老夥伴”們切磋乒乓球技的身影。
這座健身房位於小區的一棟單元樓一層。項吉甫告訴記者,健身房曾是一處廢棄車棚,“到處是垃圾,一片狼藉”。而迎鳳社區屬於老城區的老舊小區,缺少健身場地,居民們“強烈期盼有一個鍛煉場地”。在社區黨員群眾志願者、街道聯居幹部、物業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大傢一起動手,清理瞭垃圾,配置瞭跑步機、橢圓機、乒乓球桌等設施,將廢棄車棚變身成為300平方米的健身房。
目前,健身房由小區居民自治管理。“大傢都自覺愛護我們自己的健身房,許多退休老人來當志願者。”項吉甫說。
讓群眾健身“舉步可就”,打通社區健身的“毛細血管”是關鍵。老社區想方設法“摳”出健身場地,新建小區則在設計環節預先規劃,寧波湖風雅園小區就是一例。
該小區配有500多平方米的健身館,操房、乒乓球臺、跑步機等設施一應俱全。此類體育用房在寧波屬於“標配”,近年來寧波相繼出臺多份行政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標準,以立法推進新建住宅小區配建室內體育健身用房。截至目前,寧波市中心城區共有409個新建小區實現體育配建,新增室內健身場地11.5萬平方米,惠及居住人口約45萬人。
寧波市體育局副局長曹敏傑表示,打造“百姓身邊的健身房”需要因地制宜,精細化設計,努力讓民眾“出門就是運動場,下樓就有健身房”,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國傢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7歲及以上居民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為37.2%。隨著社區健身的“毛細血管”更加暢通和發達,體育健身也將更加深入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因地制宜 喚醒城市“沉睡資源”
下午4時多,寧波市鄞州區潘火高架橋上車流不息,橋下卻別有洞天。擊球清脆、腳步靈活、落點準確,十幾個還沒球網高的小朋友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羽毛球訓練。
小球員們的訓練場位於潘火體育公園。除瞭10個羽毛球場,公園還有17個籃球半場、2個五人制足球場、1個標準輪滑場和1個公益廣場,總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年運動人數達15萬人次。
這座生機勃勃的體育公園在數年前還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橋下閑置空間。同樣得益於城市“邊角料”空間利用的,還有占地18萬平方米的寧波歡樂海岸生態體育公園。曾經凌亂的河岸荒地如今蝶變成體育公園,公園裡建有標準草皮足球場和其他各類球場,解決瞭附近百姓“健身去哪兒”的問題,提升瞭周邊社區的居住品質。
這是全國各地喚醒城市“沉睡資源”,增加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的一個縮影,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這些“絕招”對實現“到2025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的目標,是極大的助力。
在濱海城市大連,馬欄河如飄帶般穿繞於城市樓宇間,河道上不時有賽艇駛過,這一現代時尚的運動場景吸引行人駐足觀看。依托馬欄河水資源,大連城市賽艇中心除開展專業訓練和舉辦賽事外,還提供賽艇普及培訓。因地制宜、盤活河道資源,讓賽艇這一小眾運動成為城市一道靚麗風景線。
“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全民健身資源佈局,打造現代時尚的健身場景,讓體育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空間,也為城市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大連市體育局副局長苗治文說。
互聯網賦能 升級健身“軟”服務
在南京街頭的全民健身點,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臺戶外健身器材都貼有二維碼標簽。近年來,江蘇、上海等地正嘗試通過互聯網手段破解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難、管理成本高的問題,“掃碼報修”日漸普及。
在江蘇,居民現可通過“江蘇體育”小程序獲取本地區的場地設施、周邊站點精準分佈,遇到設施故障可“一鍵報修”。江蘇省體育局局長陳少軍介紹,為讓健身器材持續良性運轉,江蘇省搭建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信息平臺,收錄全省近60萬件室外健身器材,切實解決室外器材長期管護不到位的痛點,為老百姓提供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同樣是二維碼,浙江省“環浙步道”沿線路樁頂端上的二維碼卻有著不一樣的用途。
“環浙步道”長達2300公裡,串聯起浙江省域的山水景觀、古道村落、人文歷史,吸引瞭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往打卡,是浙江大眾體育的一張名片。記者在寧波市奉化區“環浙步道”甬山段看到,步道沿線每500米設有路樁,掃描頂端二維碼可享受貼心的“向導”服務,獲取當前位置、路況構成、人氣路線等信息,還可以打卡記錄足跡,自助參賽。
隨著民眾健康意識的增強,對科學健身也有瞭更多需求。全國各地正加強“體衛融合”,持續推動體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整合。
寧波市體育科學研究所不僅為職業運動員提供專業醫療保障,也面向公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和運動損傷康復等服務。常州市體育醫院以運動康復為特色,自2016年開診以來,門診量以每年近30%的幅度增長。
體育是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媒介。在陳少軍看來,“場地設施建設和運營維護管理兩手都要抓,不斷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讓老百姓享受體育之美、體育之樂”。
(執筆記者:田光雨、許基仁、李麗;參與記者:方益波、蔡擁軍、夏亮、王恒志、王沁鷗、王楚捷、胡佳麗、許仕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