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在汕頭,從淺海到深海,從“看天吃飯”到“高效養殖”,海洋牧場快速發展;在江門,種苗培育、深海養殖、精深加工、裝備制造、融租服務、海上風電“六位一體”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加速佈局;在湛江,重點發展一條魚、一條蝦、一隻蠔,大力構建藍色糧倉……

擁有4000多公裡海岸線的廣東,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高奏現代“海洋牧歌”。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探訪調研廣東14個沿海城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廣東多地建設“海洋牧場”,探索出集海洋生態環境優化、漁業資源養護和產業融合發展為一體的可持續海洋漁業生產方式,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動能”。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新時代的廣東如何“向深海要食物”、兌現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美好願景,成為講好“向海圖強”廣東故事的絕佳角度。

向大海要“土地”:裝備技術推動海洋漁業提質升級

記者在惠來縣一水產養殖公司看到,鮑魚苗、成品鮑等品種正分門別類地養殖在不同池塘裡。工作人員隨機撈上來的幾顆鮑魚均緊緊吸附在鐵盤上,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年1-9月,該公司出品的成口鮑魚和鮑魚苗,分別帶來2117多萬元和約127萬元的產值。

“但土地制約著產能繼續擴大,正在計劃‘把養殖池建到大海裡’,因為相比陸地養殖,立體式深海網箱可以做多層,雖然成本上去瞭,但產能也會更多。”這傢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不斷升級養殖技術與養殖裝備,近年公司鮑魚的存活率和產量都大於從前,目前已申請建設海上成品養殖區,正加速推進現代漁業和現代海洋牧場的建設。

如何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廣東已在行動。

今年9月,廣東發佈《關於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提出“對於佈局在水深15米以上的重力式網箱和水深20米以上的桁架式網箱及養殖平臺,可免繳前五年的海域使用金”,旨在促進海洋漁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拓展深遠海利用空間。

記者在潮州市饒平縣柘林灣的一個海洋牧場看到,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正懸浮於海面之上。這些新型網箱由環保材質制作而成,且放置在遠海海域,對於海洋生態保護及水產養殖提質增效都有很大幫助,且能較之前的漁排增強40%的抗風浪能力。

“今年的臺風並沒有對我們這裡造成很明顯的影響。”這傢公司負責人黃洽斌說。

要高質量發展深遠海養殖,需以裝備為基、數字為魂,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從珠海桂山島坐上快艇出發,20分鐘左右,就能見到我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它集波浪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於一體,可以在茫茫大海實現“用電自由”,並且搭載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和活魚傳輸等現代化漁業生產設備,實現機械化、智能化“海上放牧”,在漁業現代化轉型中唱響現代“海洋牧歌”。

向科技要“藍芯”:育種科研平臺賦能種業推新

海水種業是海洋養殖的“芯片”,因此是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深藍種業”工程,選育一批適宜深遠海養殖的優良新品種,支持建設國傢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育種創新平臺,以科技賦能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我們做瞭大量實驗,探索出新的方法,培育瞭活體生物餌料——輪蟲,代替之前傳統的粉狀飼料,剛孵化的小魚苗在第一時間就可以吃到營養的飼料,大大提高瞭存活率。”位於陽江市陽西縣的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李泉介紹,一公斤魚卵,用傳統的飼料僅有十幾萬條出苗,用新方法出苗能有七八十萬條,魚苗質量及產量明顯提升。

目前,陽江共培育壯大瞭恒生、金源、海元水產等一大批海水種苗孵化企業,全市從事海水種苗(魚苗、蝦苗、貝苗)孵化生產的企業1000多傢(戶),年產蠔苗45億粒、蝦苗50億尾、海水魚苗15億尾,產量超過全省的三分之一。

此外,為助力開發出更多“藍色芯片”,廣東構築多個現代化海洋牧場育種創新平臺:成功選育出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填補國內空白的湛江“863基地”,開發出南沙青蟹的廣州南沙漁業產業園,推進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養殖裝備的研制、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產業鏈創新佈局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這些創新平臺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技術力量開發新品種,不斷湧現新成果。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目前,廣東海洋牧場建設不斷加速,以打通三大產業為路徑,探索構建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全鏈條,使海洋牧場成為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其對上下遊產業和周邊區域產業的拉動作用。

向市場要產業:多元主體共築現代化海洋牧場

如何將海洋資源“化大為強”,共同開拓海洋經濟發展“新藍海”?業內認為,繁榮的漁業除瞭海產品的養殖與交易,還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成其配套的種業研發、裝備技術、漁業品牌、智慧漁業等一系列全流程的產業鏈條齊聚,以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江門是漁業大市。2022年,江門市漁業總產值251.71億元,全省排名第二,是廣東不可或缺的“藍色糧倉”。2023年2月,江門海洋集團成立,佈局種苗培育、深海養殖、精深加工、裝備制造、融租服務、海上風電“六位一體”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作為產業園區建設另一鮮活樣板,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依托大面積連片咸淡水資源,繁育出種類繁多的咸淡水魚蝦蟹類。截至目前,南沙區漁業產業園25個建設項目完工驗收,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05億元,帶動農戶4278戶,全年主導產業總產值8.17億元。

記者獲悉,廣東多地正逐步探索多元化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改革,如深圳、湛江、珠海、汕尾、江門、陽江、潮州等沿海城市陸續成立一級開發主體,面向市場招商引資,通過現代化海洋牧場一級開發主體、鏈主企業、大型龍頭企業組建產業發展聯合體,鼓勵漁民通過自主經營、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建設,多渠道增收致富,共同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記者 魏鑫 徐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