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彭敏靜 珠海報道

11月1日零時起,出入境人員免於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健康申明卡》(簡稱“海關碼”)。

近年來,一系列從“硬聯通”到“軟銜接”便利通關舉措被持續推出,橫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貨車聯合一站式車道、跨境學童通道、常旅客通道等等縮減兩地人員通關時間,將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與澳門的經貿往來、人流物流快速便捷流動,助力合作區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創新舉措改善瞭通關體驗和提高瞭通關效率,有助於兩地項目、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跨境暢通流動,為跨境電商、會展旅遊、高新科技、現代金融產業的培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通關便利化持續優化

目前,琴澳“雙城”就業生活逐漸成為常態,合作區為澳門居民便利就業生活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截至今年8月,合作區實有澳資企業總量5763戶,較合作區掛牌前增長23.54%;在合作區就業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7473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到合作區就業生活,兩地來往更加密切。橫琴邊檢站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橫琴口岸日均客流為4.1萬人次,日均車流約5200輛次,分別同比增長119.7%、91.4%,與2019年相比同比增長70.3%、98.6%。

一看到免於填報“海關碼”的消息,澳門居民林先生深感興奮欣喜,每日經橫琴口岸往返琴澳是他工作生活的日常。

“免於填報‘海關碼’,相當於通關少一道關卡,會方便不少,尤其是對於不懂用手機的老人更加方便,”澳門居民林先生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與以往相比,現在過關暢通無阻,過關時間大大縮短,將有利於兩地人員往來。隨著兩地通關越來越便利,未來有考慮兩地居住的計劃。

通關便利化是粵澳兩地居民心之所向。

“取消‘海關碼’健康申報縮短瞭過關時間,令內地和澳門兩地人員過關更便利和暢通,特別是方便瞭商務人士和旅客、跨境學生的出行。”葉桂平說。

未來,隨著資金電子圍網、“分線管理”等政策落地,合作區有望加快形成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

合作區法律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合作區將圍繞“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的產業聯動發展模式,全面構建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繼續聚焦降低澳門企業和產品赴內地拓展市場門檻、提高企業生產經營增量、激發企業跨境創新創業積極性等琴澳產業協同發展中的難點和痛點,加強政策扶持、推動規則銜接,“以點帶面”加快構建趨同澳門的就業創業生活環境,幫助更多的澳門企業依托合作區擴產能、提效能、添動能,積極融入國傢發展大局。

拓展跨境合作空間

從“硬聯通”到“軟銜接”,琴澳一體化正提速發展。

合作區作為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背景下的一個全新設計和制度安排,沒有先例可循。目前,合作區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強化,在改革創新路上不斷探索,加快與澳門規則銜接。

得益於此,越來越多便利措施先行先試,跨境合作新空間不斷拓展。在政策方面,海關總署、國傢移民管理局先後出臺政策,支持合作區建立生物醫藥研發用跨境物品“白名單”制度,促進琴澳民生物資等各類要素便捷流動;對澳門公務人員、跨境學童等特定人群駕駛車輛車體采取“白名單”管理,信任抽查驗放。

在基礎設施方面,合作區已完成橫琴口岸客貨車通道“聯合一站式”平臺研發;橫琴口岸第三階段工程(即澳門輕軌延伸至橫琴口岸區域)正穩步推進建設;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連接橫琴口岸通道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據橫琴邊檢站統計,10月26日,橫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貨車聯合一站式部分通道開通試運行1個月,共查驗出入境車輛約16萬輛次,其中澳門單牌車占比近七成。

在跨境通勤方面,全面放開澳門非營運單牌車指標限制,當前具備入出合作區資格的澳門單牌車高達1.5萬輛;跨境免費通勤專線巴士線路增至14條,每日往返43班次;創新實施客貨車通道“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客貨車通關耗時縮短30%。

在葉桂平看來,接下來,如果能將邊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出入境客貨車輛“聯合一站式”系統驗放及衛生檢疫“出境查驗、入境監控”的查驗模式等人流與物流創新通關模式在其餘粵港澳連接口岸全面實施,將大幅提升粵澳之間人員和貨物的通關效率,便利人員往來粵澳,節省查驗單位人力。

他還建議,未來還可以在保障數據跨境安全的條件下,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運用好AI、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安全加密等新技術應用,提升口岸通關智能化水平,打造更智能便捷的通關條件。

“接下來,可以加大智能科技裝備應用,加強與口岸各部門及港澳方聯動,縮短車輛在每道卡口的海關方面驗放時間,為跨境車輛提供快速通關保障。同時,提升監管聯動水平,進一步簡化貨物的申報程序和要素,以更高效率壓縮貨物口岸滯留時間,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葉桂平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