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數字銀行的風潮已經吹向瞭大灣區內外。9年前的2014年,微眾銀行成為國內首傢開業的民營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傢互聯網銀行;4年前的2019年,香港金管局先後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眾安銀行、Welab Digital、平安壹賬通等持牌機構,掀開瞭香港的“新型銀行”的時代序幕。

除瞭數字銀行,大灣區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亦成果豐碩,例如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

在此背景下,圍繞“一小時生活圈與數字銀行新治理”主題,10月31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大灣區專場上,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眾安銀行聯合舉辦的“灣區數字銀行對話”正式舉行。

活動現場,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副總編輯,21世紀報系黨委書記、總編輯鄧紅輝致開幕辭,他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給擁有巨大數據體量的銀行業帶來瞭難得的發展機遇。其中,數字銀行的出現彌補瞭傳統金融服務短板,降低瞭金融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打破瞭傳統商業銀行模式下的時空限制,對銀行業商業模式帶來瞭根本性變革。粵港澳大灣區因為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廣州也是比較強大的新興金融城市,有很好的科技支撐,有非常活躍的市場,給整個數字銀行業帶來非常好的發展沃土。

當前,諸多“虛擬銀行”已經在香港這片沃土中生長,但眾安國際總裁許煒也疑問,“在香港不太大的地方,有100多傢機構,有對公、零售、國外、區域及香港本土的,門店那麼多、專業門類這麼專、這麼精,我們究竟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許煒認為眾安銀行找到瞭答案,“是科技,以及如何把科技和香港金融市場相結合的經驗。”他介紹道,眾安銀行的遠程EKYC能夠實現遠程開戶且全程風險可控、全程合規;借鑒互聯網、軟件公司的產品開發思路,用敏捷的方法把業務、產品、運營、合規各個條線整合起來;引入雲平臺,在大流量節點保證服務質量......此外,香港清算支付體系FPS的推出,用戶對“虛擬銀行”認知的提升等因素都促進瞭“虛擬銀行”在香港的發展。

科技是“數字銀行”立足之本

據許煒介紹,截至目前,眾安銀行客戶數已超過70萬。“香港總人口約是700萬,這是個不錯的覆蓋成績,尤其在我們的核心用戶群18-30歲,我們達到接近1/4的覆蓋水平,我們用科技驅動的方式是取得瞭初步的成績。”

眾安銀行CTO林海賓則從技術角度分享瞭眾安銀行作為一傢香港數字銀行的突圍理念。他強調,眾安銀行始終秉持著“工程師思維”,“比起一味研究技術我們更加追求卓越的工程師文化,有瞭這種文化的驅動才能讓我們使用同樣平常的技術,做出不平常的事情。”

他介紹眾安銀行主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關鍵服務自研。“關鍵系統的自主研發,才能提供差異化及更高品質的服務。”目前,眾安銀行在線開戶記錄120秒就能完成,即2分鐘就能開出一個銀行賬戶,相關技術也賦能給瞭香港10餘傢本地大型企業;二是眾安速度:“快一步推出服務,被認識被選擇的機率就會越高。我們必須快速將業務功能推上線。”三是堅持普惠。“用12分的熱情把服務於客戶的一件件小事做好,通過技術應用,不斷降低技術成本,可持續的推進普惠金融。例如,政府派錢、失業貸款、結單智能識別、中小企業線上開戶。”

而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負責人姚輝亞分享瞭從數字原生銀行邁向AI原生銀行的“數字銀行新征途”。

他認為,“我們希望每個數字化金融產品的體驗都能以用戶為中心,不斷提升用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新技術和數據要素的持續深化應用,勢必會從數字原生走向AI原生銀行。”

他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從用戶交互、產品研發、應用架構、基礎設施到組織與人才、風險治理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這也是需要機構重點投入的領域。他強調,“決定一傢機構數字化轉型水平和數字化程度的不僅僅是技術人員,而是整個機構包括高管團隊、業務團隊的數字化素養。他們是不是在工作過程中歡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是不是有能力判斷新技術帶來的實際價值?是不是有意願基於數字化手段探索各種各樣的業務創新與商業模式改造?”姚輝亞認為這非常關鍵。

記者瞭解到,作為國內首傢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頗有貢獻。客群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微眾銀行擁有3.7億個人有效客戶,累計觸達小微市場主體超410萬傢;通過構建國內首個基於安全可控技術的全分佈式銀行系統架構,微眾銀行能夠支持海量的客戶規模及高並發的交易量,日金融交易峰值筆數超8.4億。

數字銀行如何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相對於新興的虛擬銀行,平安銀行作為一傢相對傳統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建設自身的數字化能力。

平安銀行金融科技部基礎中臺研發中心總經理劉錦淼表示,“數字化經營、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管理",這是平安集團在推動數字化轉型中提出的三數工程”,將達到“降成本、提效率、控風險”的績效目標。

其中,大語言模型能夠助力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現已覆蓋平安銀行多條線、 多個場景。關於大模型在平安銀行的應用,劉錦淼提出5個觀點:一是金融大模型的標桿應用還未真正出現,由於金融屬性本身的特點,大模型將更多通過其7大通用能力優化升級銀行的金融服務,而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顛覆性的大模型金融應用;二是銀行運用大模型技術要結合AI能力的建設,要建立算法工程體系,要拓展AI Agent能力,才能不斷將大模型高質量的運用在銀行服務場景中,例如平安銀行的ChatBI就是運用大模型孵化出的極簡高效的數據分析工具;三是Prompt提示詞工程是大模型開放服務的基礎能力;四是大模型應用中要關註數據授權和安全、模型驗證和模型監控三大風險;五是要關註大模型的邊緣部署場景,開源的小參數量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比ChatGPT這種公有雲應用在銀行業的應用前景更為可期。

此外,華為公有雲全球金融領域總經理趙英傑在會上發表瞭題為“一切皆服務,AI重塑金融創新”的主題演講。演講指出,AI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正在重塑金融行業。 “例如,數字貸款目前基於線上化流程,逐漸在實踐中取代傳統的線下準備紙質材料、線上審核方式,通過技術手段從資產信用走向數字信用時代,全線上獲取相關信息,零人工幹預、零等待時長,能夠真正極速方便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除瞭重塑金融業態模式之外,AI等技術發展也對金融機構的風控提出更高要求。“技術發展也催生出瞭新的欺詐手段,這要求對實時風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第一是智能風控,第二精準獲客。”趙英傑說。

如何在AI加持下重塑金融數字化轉型?趙英傑表示,目前,基於雲化戰略,全球金融行業正在加速雲化轉型,其中,如何構建靈活、彈性、分佈式的系統,成為行業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因此,在雲的基礎設施領域需構建穩定可靠的基礎設施。其次,數字銀行的更新迭代速度較快,因為新服務的上市速度在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大作用,服務的穩健程度決定瞭市場的選擇結果。

此外,征信機構在支持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方面也至關重要。百行征信研究部總經理、全國信標委信息技術服務分技術委員會(ITSS)委員田昆認為,“市場化征信機構蓬勃發展是征信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他進一步表示,“可以說,公共征信機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和基礎服務職能,是征信全覆蓋系統建設的主心骨。《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的出臺,進一步劃定瞭征信業務邊界,要求征信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市場化征信機構將繼續落實征信新規要求,在保持第三方獨立和公信力的前提下,積極發揮補充作用,助力國傢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探索非信貸數據的規范應用,聯合開發通用型征信產品,強化信息安全和個人征信權利保護,著力構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征信體系。”

最後,在圓桌對話環節,匯立銀行(WeLab Bank)替任行政總裁及合規總監鮑明莉、平安壹賬通銀行(PAOB)副行政總裁肖靜、理慧銀行(Livi Bank)科技總監林冠宇、眾安銀行(ZA Bank)基礎技術負責人李龍、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負責人姚輝亞、平安銀行金融科技部基礎中臺中心總經理劉錦淼、華為公有雲全球金融領域總經理趙英傑深入探討瞭灣區數字銀行的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