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

“期待在松山湖做出高度原創性、高度應用型、產生巨大影響的科技成果。”

在10月31日舉行的2023年“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決賽頒獎典禮現場,“50強”先鋒獎獲獎項目代表、大灣區大學研究員田艷艷對未來在松山湖的發展充滿希望。而隨著大賽最高獎項“50強”先鋒獎獲獎項目名單揭曉,歷時3個月之久的創新創業大賽也畫上圓滿句號。

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松湖杯”創新創業大賽是東莞和松山湖科技創新領域,一項獨具特色的品牌賽事。大賽湧現出瞭一大批技術實力強、市場前景廣的創業項目,成為集技術交流、成果展示、資金對接、產業服務、項目落地等在內的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也成為觀察東莞科技創新活力的一扇窗口。

如今的松山湖已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張特色名片。在東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背景下,松山湖是東莞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原始創新策源地。

而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創新種子、土壤和活水,更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匯入,才能讓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維持良好運轉。因此,本屆大賽緊扣“大招商”主題,設置匹配松山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特色的數字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六大領域,為松山湖持續培養高質量人才梯隊、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提供蓬勃力量。

未來,六大領域的50個優質創新項目將獲得包括融資補貼、租金補貼、企業成長獎勵等在內的最高125萬元賽事獎勵。為讓項目在松山湖更好生根發芽。賽後兩年跟蹤服務期內,松山湖還將為優秀項目提供全周期落地轉化服務,讓新質生產力在松山湖不斷迸發。

透過這扇窗口可發現,松山湖頂尖的原始創新平臺、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熱火朝天的創新創業氛圍,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創新創業者青睞。另一角度來看,伴隨源源不斷的創新資源匯入,松山湖的創新生態也將更加趨向完善和一流,這註定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創新之旅。

海內外優質創新創業資源聚集

本屆大賽共吸引來自海內外的628個創新創業項目或團隊報名參賽,遍佈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加坡。這離不開大賽組委會聯合松山湖園區載體代表在全國各地開展的巡回宣講。

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大賽已經在香港、澳門、深圳、武漢、上海等城市開展宣講,詳細介紹本屆賽事具體內容,並展示松山湖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濃厚氛圍與引才、愛才、留才的誠意。持續擴大賽事關註度與影響力,為松山湖集聚更多創新資源,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但更重要的則是,越來越多海內外優質創新創業資源,被松山湖創新創業氛圍所吸引。深圳市康益恒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劍鋒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深圳市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和政務數據局實驗室入駐企業,此次來松山湖參賽,黃劍鋒一方面看重這裡包括華為在內的數字經濟產業鏈配套優勢,另一方面,他更看重松山湖的創新創業環境。

“我們本身就是華為的戰略合作企業,經常來往南山和松山湖。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松山湖具備瞭我們需要的環境,這裡的創新創業土壤非常好。包括生態、政策支持、創新資源等,對我們都具備很強吸引力。未來,我們也希望找到契機在松山湖落地。”黃劍鋒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值得註意的是,本屆大賽更是以賽為媒,通過大賽各項配套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優質創客項目落戶松山湖。

“大賽更加註重項目長期成長性,進一步簡化賽制。在決賽前,先後舉辦兩期決賽訓練營,邀請專傢針對性授課指導,並帶領學員實地探訪。針對優質項目,通過給予租金補貼、風險投資獎補、企業成長獎勵等多方面配套支持。”大賽組委會方面表示。

在參加決賽訓練營中,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主任、安徽中科新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洋在深入探訪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各大企業和園區載體後,發現瞭更多成果轉化機會,也更加堅定瞭自己的創新項目。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搭建瞭一個科技創新成果到產業化的橋梁,我們也可以‘借雞下蛋’的方式,探索落地更多研發成果。對於創賽落戶企業後續融資,松山湖有著高達100萬元的融資補貼,對企業發展而言意義非凡。”張洋說。

在他看來,松山湖在幫助科創企業引入資金、助力產品產業化方面,極具代表性,這都為外地創業者更快融入大灣區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站在東莞新能源產業集聚地松山湖,張洋覺得自己的鋰電回收全生命周期管理項目大有可為。

頒獎現場,大賽還為優秀項目落戶松山湖搭建瞭對接平臺。“應用於航空航天及軍工領域纖維骨架制品全自動生產裝備”等在內的多個優秀項目與天安雲谷產業園、林潤智谷產業園等園區載體達成瞭明確落戶意向,雙方在頒獎儀式現場進行項目落戶及簽約儀式。

大賽評委、東莞市私募基金業協會秘書長王柏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本屆大賽全過程來看,松山湖創新雨林可見一斑。“它折射瞭松山湖的科技創新雨林,正一步步走向春天。”王柏說。

在王柏看來,從區域看,本屆比賽中,很多項目和創客都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吸引瞭海外資源。從行業看,參賽者帶來的項目都極具針對性,主要以松山湖產業特色和東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為主。從規模上看,初創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分佈合理,企業成長性良好。從以上三個維度看,這都能為松山湖的戰新產業發展、創新生態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技術創新性強、商業模式新、市場潛力大,是獲得此次大賽“50強”先鋒獎項目的顯著特點。如田艷艷團隊帶來的PECVD射頻電源項目,主要專註等離子加工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可突破國內半導體及光伏產業現存的關鍵技術難題。

這其中不乏由松山湖大科學裝置、大平臺賦能的初創企業。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大賽決賽現場采訪發現,一批技術水平高、創新實力強的數字經濟創新項目,實際上在企業初創階段就與松山湖實現瞭密切合作,它們借助松山湖基礎研究大裝置和大平臺,在松山湖進行中試和產業化,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以創造瞭科技成果轉化“松山湖模式”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例。本次大賽決賽數字經濟賽道得分最高的全彩Micro LED微顯示器項目出自璟彩光電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是一傢全彩Micro LED微顯示器面板生產商。該公司負責人李飛早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創新研究院從業研究員一職,是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曾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相關科研人員合作過。

因此,在李飛帶領團隊創業時,便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簽訂瞭戰略合作協議,後者作為該項目的支撐平臺。

李飛介紹,璟彩光電在鈣鈦礦量子點與圖案化技術、光學增強結構設計與加工技術、8英寸矽襯底GaN外延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上已經實現突破,解決瞭現有微顯示芯片穩定性差、產業化成本高等痛點。

這其中,璟彩光電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微加工與器件平臺完成8英寸Micro LED晶圓一站式流片。通過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合作,璟彩光電快速搭建瞭工藝研發線,並獲得資深產業技術專傢的智力支撐。

“因為材料實驗室的微加工與器件平臺是全國僅有的兩條能夠做全流程的產線,這讓我們落地東莞成為必然。”李飛透露。

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這一大平臺賦能,目前,璟彩光電已經落地在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正在探索打通產業鏈上下遊,並更好耦合東莞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建設中。

而要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產業化,完成自我“造血”和市場“接棒”,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必答題。

在王柏看來,從創新雨林到創新生態,重中之重就是金融對科技和產業的支持。“特別是一些國有產業基金和創投基金的註入,是東莞目前創新型企業最需要的。”

采訪中,諸多參賽企業也表達瞭金融對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真正走向市場,實現商業化發展的重要性。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發現,在這一方面,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分別與國傢開發投資集團及粵科金融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兩支新材料風險投資基金,總規模8.5億元,在資金鏈方面逐步形成從財政投入向風險資本“接棒”的發展態勢。

而在此次大賽決賽訓練營中,也為參賽企業開設瞭涵蓋商業計劃書撰寫、融資策略及頂層股權設計、企業財稅專題培訓在內是實務課程。松山湖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鐘成毅認為,通過這些基礎性培訓,讓科技企業能夠從初創階段就意識到金融、資本的重要性,對於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可以起到先導作用。

今年是《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佈兩周年。兩年來,松山湖科學城作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的作用愈加彰顯。從基礎創新到前沿創新,從源頭創新到成果轉化,松山湖科學城發展動力加快轉向創新驅動,創新生態正在加速走向一流。

王柏認為,此次創新創業大賽,無疑為全國各地參賽者完整展示瞭松山湖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而通過大賽每一環節,也能夠為松山湖在“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創新體系完善中尋找更多養分,並為其以多維政策搭建企業成長培育階梯,營造向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帶來源源不斷的動能,進而將吸引越來越多的科創資源、人才資源融入松山湖,助力東莞建設科創制造強市。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