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聞發佈會,發佈瞭首批 20 個典型案例。
據瞭解,首批 20 個典型案例涵蓋食品、粵菜、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部分標準由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制定。其中,首次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灣區標準”,將對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產生積極作用。
第一批20個典型案例公佈
齊心協力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
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在 “一個國傢”“ 兩種制度”“ 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沒有先例可循,規則機制的聯通對接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工作過程中,探索形成瞭一批優秀的經驗和做法。
他介紹,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遴選工作方案》,擇優遴選出第一批具有先進性、創新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20個,分別是:
1. 粵港澳跨境信用報告標準互認;
2. 港澳律師實現在大灣區內地九市便利執業;
3. 財政科研資金實現跨境撥付使用;
4. “灣區社保通”推動粵港澳社保事業深度融合發展;
5. 創新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車輛備案模式 ;
6. 粵港澳共推“灣區標準”;
7. 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實施“合作查驗 一次放行”自助通關;
8. “港澳藥械通”助力健康灣區建設;
9. “域外法查明通”:科技賦能破解域外法查明難題;
10. 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師資格互認模式探索與標準制定;
11. “跨境理財通”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
12. 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
13. 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助力航空貨物便捷通關;
14. 廣州創新搭建穗港澳商事登記“跨境通”平臺;
15. 深圳在香港發行全國首隻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
16. 珠海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醫保銜接新模式;
17. 江門創新港澳居民“零出關”辦理內地政務服務模式;
18. 橫琴打造琴澳跨境法律服務新模式;
19. 前海創新跨境商事法律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20. 南沙創新粵港交流合作機制。
朱偉表示,接下來將建立健全常態化典型案例遴選工作機制,原則上,今後每年組織開展一次遴選工作,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及時總結推廣可學可鑒的路徑方法,為各地市、各部門在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中提供更好的示范和參考,齊心協力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
以“統一標準”促大灣區融合
首批清單涵蓋25個民生領域共110項標準
會上指出,標準是規則對接的重要載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攜手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以“標準”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張文獻介紹,“灣區標準”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方共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國際標準、國傢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的集合。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組織三地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以民生領域為重點,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領域為切入點,積極研制互融共通的“灣區標準”。
“灣區標準”將從三個方面對大灣區融合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一是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二是有效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三是積極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通過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采用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灣區標準”,提升大灣區產品、服務、工程、環境質量,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生活圈。同時,“灣區標準”也有助於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共有110項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比如,由廣東省食品檢驗所、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等單位牽頭,聯合香港食品委員會、澳門科技大學、佳英食品有限公司(澳門)等港澳食品生產加工單位研制的《杏仁餅》等 “灣區標準”,產品廣受市場歡迎,消費者認同感較強。
張文獻表示,通過采用灣區標準,形成瞭一批安全、營養、健康、真實、感官愉悅等特性的高價值食品,打造大灣區高品質食品標桿,促進大灣區食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大灣區人民幸福感。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市場驅動、政府引導、國際接軌、互利共贏’原則,聚焦全領域、產業化、國際化,繼續大力推動‘灣區標準’工作,以高水平‘灣區標準’服務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張文獻說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