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連灣海底隧道的中央控制室內豎立有顯示隧道各種信息的大屏幕。
實體工程即按照圖紙建設隧道、路橋,而數字化工程建設,此前在國內建築業尚無先例。大連灣海底隧道通過首創“實體工程+數字化工程”雙產品移交,將BIM技術(建築模型信息化)、互聯網協同技術、物聯網技術深度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
“雙交付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智能。”谷守奎舉例,高智商、高情商的照明系統就是典型代表。海隧內安裝的照明燈均定制瞭調光控制器。通過洞內、洞外的感光傳感器,將光亮數據進行對接,使得海隧內燈具能夠適應一年四季的光感變化,及時調整海底與陸域色溫、色差。如果說“智能燈光”帶來的是舒適,那南北岸風控系統帶來的便是安全保障。安裝在海隧頂部的射流風機可以控制風向,如遇到火災或有毒氣體洩漏等緊急情況,不同位置的風機可以反向送風,通過空氣對流,快速有效降低管內毒氣濃度。
“當海隧內照明燈具、風機、攝像頭等設備出現問題時,通過在BIM模型內漫遊,便能精準定位出現問題的設備,點擊設備就能掌握詳細的產品信息。”技術員朱鑫說,若海隧內出現交通事故等問題,數字化平臺便會發出報警信息,準確反饋給交管部門,結合廣播對現場車流進行遠程指揮疏導,確保海底隧道通暢運行。\大公報記者宋偉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