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人,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港車、澳車,如今流行“北上”。開車到珠三角走親戚、嘆美食、尋商機,成為港澳一種新時尚。

內地的小夥伴,也常常組團到港澳看演出,買潮牌。

在本月初的“超級黃金周”裡,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成為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作為“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唯一指定通行口岸的港珠澳大橋,還創下瞭單日客車通關數量的新紀錄。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五年前的10月23日,這一歷經6年籌備、9年施工的“超級工程”正式開通。五年後的今天,港珠澳大橋讓大灣區一傢人走得越來越近瞭,感情越來越深。

行駛在55公裡長的大橋上,海風拂面而來,天上鷺鳥嬉戲,水中海豚歡躍,再回首這條“灣區巨龍”從無到有、從有向優的這些年,熱血依然奔湧。

  港珠澳大橋是什麼橋?相信你已經有答案。

2023年10月23日下午,貨車通過港珠澳大橋入境廣東。南方+記者 錢文攀 攝

  一

  這是一座圓夢橋。

“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跨海大橋,可以打開珠江西岸制造業的出海口,也能讓香港繁榮的商業輻射到這裡。”

1983年,香港愛國人士、投資傢胡應湘首次提出修建跨珠江口連接香港與珠海跨海大橋的構想。在他看來,“人傢(美國)能建的,我們也能建”。

五年後,在與香港隔海相望的珠海,當時的市委、市政府決定,“打通對外開放通道,建設一座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大橋”,並在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的帶領下,完成瞭對伶仃洋大橋的規劃。

然而,這些設想或規劃皆因種種原因暫時擱置。直到2002年,隨著內地經濟崛起,加上港澳回歸的契機,興建港珠澳大橋成為粵港澳三地共同的願景。2004年4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

從醞釀建設到前期工作全面啟動,從正式開工到大橋全面通車,走過瞭35年的時光。大橋通車後,年逾八旬的胡應湘感慨道:“沒有今日之中國,港珠澳大橋永遠是個夢想。”

  彼時的圓夢,為更遠大的夢想插上瞭翅膀。

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人頭攢動。南方+記者 錢文攀 攝

  二

  這是一座同心橋。

10月2日,港珠澳大橋出入境車輛首次突破1.4萬輛次,刷新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的最高紀錄。

  其中,“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成為口岸通關主力。數據顯示,“雙節”假期經珠海公路口岸出入的香港旅客超過22萬人次,香港單牌車超過1.6萬輛次。

今年,港澳單牌車“北上政策”相繼落地實施,為粵港、粵澳“雙城生活”提供瞭另一種選擇,更加拉近瞭三地居民心與心的距離。

“港珠澳大橋的通關效率非常高!”澳門居民傅先生,周末常常約上朋友一起到珠海旅遊。

“‘港車北上’開通,一腳油門就到老傢瞭。”有香港市民說,每逢節假日,一傢五口人開車回中山探親,省時又省錢。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以來,經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居民超過702.1萬人次,是2019年的1.7倍。

  不斷刷新的數字背後,除瞭逐步放寬的大橋通行政策,還有與時俱進的通關政策。

大橋開通前,“三地三檢”的口岸查驗模式,解決瞭“一國兩制三地”帶來的復雜難題。

正式開通後,各項通關改革政策,賦予互聯互通新的活力。大橋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車、貨車,全程隻需“停一次車,提交一次資料”;大橋收費站對供港運輸車輛實行“雲驗放”,提升供港運輸車輛的通行效率……

以水產品行業為例,以往從珠海通過虎門大橋到深圳通關,耗時6—7個小時;而現在,走港珠澳大橋到香港隻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這條經貿新通道,為跨境物流和跨境貿易帶來瞭許多新機遇。

截至今年10月,五年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貨物總值突破7000億元。目前,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貨物收發地實現對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市場涉及國傢(地區)由2018年的105個增加至239個。

軟硬聯通,三地同心。

  “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傢發展大局”,在這裡有瞭愈發生動具象的體現。

10月23日,香港司機使用“一站式”通道駕車通關。圖源:新華社

  三

  這是一座自信橋。

2015年,英國《衛報》從全球即將竣工的建築物中,選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創下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位列其中。

這一“自信之橋”,堪稱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它是當今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也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自信,源自建設時的勇闖“無人區”。

想當年,近7000米的外海沉管隧道曾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面對“卡脖子”與外界的質疑,全體建設者從零開始,先後攻克深水深槽、強回淤、大徑流等世界級難題,並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將33節鋼筋混凝土沉管嚴絲合縫成功對接。每一個數字,背後是兩千多名建設者無數次的極致探索。

  自信,源自管理時的創新不止步。

南海多臺風,為港珠澳大橋的運維帶來一定的挑戰。工作人員通過“5G+北鬥+傳感器+邊緣計算技術”,可實時采集風速、大橋的振動等情況,進行監測預警。

日常運維中,工作人員還會借助無人船、無人機幫大橋做“體檢”,在有效提高監測效率的同時,降低人員安全風險。

  這張“中國名片”,在國際上更是獲譽無數。比如,2020年,港珠澳大橋憑借在技術創新、材料創新、美學價值、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效應等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榮獲第37屆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

現今,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許多外國考察團的學習打卡地,他們由此真切地看到瞭中國的基建能力和技術水平。“港珠澳大橋反映的是中國對創新的註重,為世界樹立瞭典范。”

  龍騰灣區,屹立世界。

網友從空中拍攝的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及延伸出的橋體。

  四

  這是一座復興橋。

在港珠澳大橋第一高塔青州航道橋上,一個個“中國結”圖案給人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個特別的“彩蛋”承載著無數國人的期待:三地共創粵港澳大灣區美好未來

路通則人通,人通則財通。這條“黃金通道”將重點城市串珠成鏈,為大灣區建設“鋪路搭橋”。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又迎來瞭重大機遇,被賦予瞭新的使命——邁向“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以港珠澳大橋為典范,大灣區綜合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

黃埔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屹立於海上,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等加快建設,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有軌電車“四網融合”,世界級機場群佈局進一步完善……

  基礎設施“硬聯通”加速,規則機制“軟聯通”亦不斷深化——

今年4月,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佈110項“灣區標準”,涵蓋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教育醫療、跨境電商等25個領域,以標準的“軟聯通”推動實現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持續推進,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引擎——

短短兩年時間,大灣區重大平臺接連“擴容”,橫琴、前海、南沙、河套攜手共進,各展所長。

  “橋”見未來,灣有引力,風光無限。

【撰文】話題研究員 辜繼漫 李赫 袁佩如 肖文舸

【策劃】胡良光 張夢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