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
現代制鞋業的發展引發瞭材料和工藝革命。隨著人們對運動鞋的要求越來越高,材料的革新開始加速。近幾年,如NIKE、ADIDAS、李寧等一些國內外知名品牌,相繼圍繞新材料展開激烈競爭。
在市場激烈變革的背景下,超臨界發泡成型技術逐漸成為鞋材領域的“黑科技”勢力,受到越來越多運動鞋品牌的青睞,更催生瞭一大批專註該技術研發生產的新材料企業湧現,東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超臨界流體發泡是一種新型發泡技術,可明顯改善產品的機械性能和低密度。由於發泡過程並未采用交聯劑或化學發泡劑,中底可在使用後進行回收。相較傳統化學品發泡技術,應用這一技術的運動鞋更輕、回彈性更好,且生產過程更加綠色環保。
2016年投入研發,2019年便接到國際大牌斯凱奇的訂單,並憑借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一舉榮獲世界跑步領域權威雜志《RUNNER''S WORLD》季度和年度主編選擇獎,成為PUMA、Brooks等運動品牌的合作夥伴,這是徐小軍帶領海瑞斯僅用3年時間繪出的商業圖譜。
近期,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走進瞭這傢國內率先研發第二代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的企業,探尋其成為全球生產超臨界流體發泡鞋中底企業中產能最大的一傢背後的創業秘訣。
海瑞斯創始人徐小軍表示,海瑞斯突圍成功並不是靠任何商業奇跡,總結起來便是:紮紮實實搞技術創新,用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築牢企業核心競爭力。
(圖為東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小軍 受訪者供圖)
在他看來,產學研合作之所以以企業為主,是因為隻有企業才知道技術需求,對應的產品、應用場景以及市場規模有多大。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每一個企業具有任何資源,通過產學研合作,能讓企業自身研發力量與前沿科技創新快速結合,加速實現技術創新迭代,才有可能誕生變革性產品。
從化學原料貿易到新材料“隱形冠軍”
時光回溯到十年前,應用瞭第一代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的運動跑鞋——阿迪達斯BOOST一經問世,便引起瞭全球制鞋市場的轟動。這款以TPU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為核心的跑鞋,短短兩年間為阿迪狂攬千萬美金。
盡管超臨界流體發泡自上世紀80年代被提出後已過去40餘年,但在BOOST問世前,這一技術並未在市場上被大面積推廣,且單價非常昂貴。
2015年,在一次英國交流之行結束後,徐小軍確信,該技術不僅具有可行性,且應用范圍非常廣。但當時並未預想到,8年後海瑞斯會憑借這一技術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近30%。
依托已成立7年的海麗工程技術中心、成立專註高端運動器材行業的子公司海瑞斯……經歷瞭一年多準備期,徐小軍決心紮根松山湖,於第二年開始第二代超臨界發泡成型技術的研發,正式進軍新材料領域。
在海瑞斯生產車間內部,一種名為EVA(醋酸乙烯)的透明塑料顆粒被加入設備進行融合、攪拌和加熱,便成為發泡車間的鞋底模型。要真正誕生出一塊輕便有彈力的鞋中底,該鞋底模型還需再經5小時高壓容器“高溫軟化”,讓氮氣處於超臨界狀態,再將其註入材料,經歷壓花紋等諸多環節後,便能出現成品。
超臨界流體的性質獨特,密度、擴散系數、溶劑化能力等性質,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十分敏感。因而,與傳統化學發泡技術相比,超臨界發泡技術在配方、設備、發泡劑方面難度更高,主要難點在於控制發泡率,使得發泡後的尺寸與成品盡可能一致。
對於起初投身這一領域的企業而言,如要真正實現從研發到市場,就必須要對各種高分子材料有長期且深度的認知、研究,同時具備精良的生產工藝。
“何種的原料適合何種工藝,反過來,以企業現有的工藝水準,在原料方面能否再改進?”創業初期,徐小軍幾乎每天都與團隊圍繞以上問題不斷探索、改進、學習。在第一年研發並不順利之後,團隊開始調整方向,每年兩次出國參與展會,獲取市場上關於產品類型、價格等多方面的最新和最準確的需求。
任何新興領域的研發,都是一條極為枯燥且孤獨的路。在徐小軍看來,海瑞斯能夠走到今天,團隊成員的激情和理想,是讓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創業在很多人看來極具風險,但是當團隊相互鼓勵前行時,反而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全身心“all in”在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上的第三年,海瑞斯看到瞭希望。
2019年,徐小軍接到瞭斯凱奇的訂單,生產的鞋中底較第一代技術重量減輕20%,回彈提高20%,突破瞭初代技術產品顏色、外觀單一的局限,源源不斷的訂單伴隨著多項國內外自主發明專利接踵而至。
這一年,海瑞斯憑借第二代超臨界流體發泡技術,一舉榮獲世界跑步領域權威雜志《RUNNER''S WORLD》季度、年度主編選擇獎。緊接著,斯凱奇也憑借SKECHERS GO RUN Razor 3 Hyper,拿到瞭這一雜志“年度最佳裝備”殊榮。
而今,海瑞斯已經成為全球生產超臨界流體發泡鞋中底企業中產能最大的一傢,但這並不代表其在這一領域就此成功。
“我們正在專註於第三代超臨界流體技術,我們要讓這一技術有更大的革命性突破。”徐小軍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未來5年內,海瑞斯將專註於讓這一技術工藝更加優化,成本更加低廉,使企業市場規模可以達到現在的5倍以上。
“要搶占藍海市場,隻有技術創新這條路”
每一位創業者和其團隊,總會在跨越“死亡谷”後,希望進入下一個藍海領域。回顧過往8年歲月,徐小軍認為,海瑞斯能夠搶抓技術風口,唯一的路徑就是紮紮實實搞技術創新。
“藍海領域是什麼?走的人少一點、競爭者少一點。但現在,一傢企業要想搶占藍海市場,隻有技術創新這條路,沒有其他奇跡可言。”在徐小軍看來,新材料市場已經走入競爭極為激烈的時代,唯有靠技術革新做出劃時代產品。
由於超臨界流體技術自身的性能優勢,這一技術目前已朝著新能源電池和電芯、交通工具、5G通訊等更多領域延伸拓展,這正是徐小軍和團隊,瞄準的下一個藍海領域。
當前,海瑞斯共有研發人員七十多名,組成不同研發小組解決不同領域的難題。同時,企業還吸引瞭德國工程院院士Volker、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景深等人作為簽約顧問。“目前解決超臨界領域問題,應該說具備一定基礎瞭。但要往高質量發展,解決的問題必然越難,需要的研發力量一定要更強。”
“創新講究人無我有,也講究人有我快。”這是一句在海瑞斯內部流傳甚廣的話。作為創始人,徐小軍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技術創新沒有半點彎路可走,當企業求快時,自己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研發團隊、研究設備,以及周邊的綜合配套資源是否齊全。
在市場追求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當下,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其科技研發無法平地起高樓,一切從頭開始。企業必須學會靈活調用周邊資源,加速研發進程,降低研發成本。
於是,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便是海瑞斯近年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的法寶。
當前,海瑞斯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德國巴伐利亞新材料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就第三代超臨界材料展開合作研究。徐小軍認為,超臨界材料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還很多,產學研結合是突破的關鍵。
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過程,是一場企業與科研機構圍繞各自所長和所需,展開的雙向賦能之旅。科研院所將其最先進的理論與企業最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銜接,從而在某一技術難題上實現重大突破、產出重大成果。
“我們跟德國方面的合作,是在部分較為前沿技術的探討上。企業提出瞭5種設想,希望對方為我們提供建議,以及利用他們的設備,為這些設想做初步認證。”徐小軍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當前,第三代超臨界技術,基本上攻克瞭重難點問題,現已進行各類中試印證階段。
憑借在超臨界技術上的不斷探索前行,企業於去年被評為廣東省創新型中小企業,今年年初又進入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隊之中。
正如徐小軍所言,作為新興產業領域企業,並不會孵化出復雜的商業模式,唯有依靠技術研發,讓產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再進一步實現技術革新,才會有更大的市場。
前沿新材料產業的大灣區機遇
“誰掌握瞭材料,誰就掌握瞭未來。”在東莞,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這句名言被廣為流傳。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國際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在終端應用市場需求牽引下,廣東新材料產業規模和綜合實力一直穩居全國前列,2020年新材料總產值超萬億元,已成為廣東省8個萬億級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
但整體來看,當前大灣區石化和化工產業發展程度還不夠完善。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大灣區在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等方面的差距依然較大,關鍵高端材料遠未實現自主供給,新材料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仍亟待提升,產品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規模化生產能力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創新型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材料領軍企業,推動區域內新材料上下遊產業協同發展,對於大灣區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無疑極為重要。
徐小軍認為,從產業發展圖譜看,當前在大灣區內,新材料產業以廣佛莞珠等為核心,也湧現出瞭一批“獨角獸”、“單項冠軍”企業,創新氛圍非常足。他表示,從大灣區來看,海瑞斯並不是營收規模最大的企業,但創新動力強勁。近三年裡,海瑞斯幾乎每年以30%以上的數額實現增長。
“大灣區新材料行業需要更多‘專精特新’等創新型企業誕生,讓產業鏈越來越完整,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闊,企業自身獲得的發展機遇才會更大。”
而如何讓更多創新型企業與產業集群實現耦合,推動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展?海瑞斯與松山湖的故事,實際上很好詮釋瞭這一點。
在松山湖,一邊是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戰略性科研平臺發揮“火車頭”作用,一邊是一批科技型企業加快推進產學研融合。作為東莞新材料產業基地,這裡已經圍繞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領域,形成瞭生產研發能力,為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未來支撐。
徐小軍坦言,落地松山湖8年以來,海瑞斯可以不出東莞,便能找到產學研配套和應用場景落地的一系列基礎條件。與此同時,政府為企業搭建瞭與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機構的常態化交流合作平臺,讓企業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對象。
在徐小軍看來,大灣區自身產業特征,決定瞭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先進電子信息材料、超材料、低微及納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將在這裡持續向好。“隨著產業鏈上下聯動加快,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會不斷加強,這對包括海瑞斯在內,專註於高性能材料的創新型企業帶來的機遇是巨大的。”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