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廣東調研。在調研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時,李強希望實驗室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上取得更大進展。
今年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5周年。5年來,作為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協同創新、推動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瞭突出成效。探索出瞭一條“項目開源-概念驗證-融通資本-先獎後投-聯合中心-滾動發展-品質管理”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松山湖模式”。
“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鐵索橋。”這句寫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文化墻上的標識,是這一模式的形象概括,實驗室也因此成為東莞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機制創新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經典案例。
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正以先進阿秒激光設施項目這一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建設為重點,瞄準國傢重大需求,在前沿基礎領域進入科學前沿無人區、帶來重大科學發現,通過尖端核心技術創新,催生全新產業領域,並吸引更多國際一流人才匯聚。
讓“硬科技”走出實驗室
201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劉芮嘉初到東莞前,她們團隊的研究走到論文那一步就已經完成任務。而其在進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做研究後,除發表SCI、EI共15篇,第一作者8篇外,還申請國傢發明專利4項。“來到材料實驗室,我們向市場更靠近瞭一點,向應用更近一步,更清楚自己的科研價值和研究方向。”劉芮嘉表示。
劉芮嘉的故事背後,是松山湖科學城和材料實驗室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和人才鏈,聚焦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落地轉化展開的不斷探索。
(圖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正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所言:“大學把錢變成紙,現在我們幫研究人員把紙變成用的東西。”
黃學傑介紹,目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僅創新樣板工廠便已累計孵化瞭42傢產業化公司,其中6傢已認定為國傢高新技術企業。已有16個團隊的產業化公司完成瞭天使輪融資,融資總額4.98億元,市場估值30億元。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作為廣東和東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正式落戶松山湖。發展至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佈局有前沿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致力於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兩條腿”走路。
近年來,東莞全力打造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科創生態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和城市能級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無疑走在瞭全市前列。
經過5年探索,材料實驗室走出瞭“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並迅速發展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平臺。
以第三代鋰離子電池成果轉化模式為例來看這一模式,或許會更為清晰。黃學傑表示,目前,材料實驗室在鋰離子電池新材料技術領域,已研究出第三代動力電池核心技術,推出瞭第三代晶石鎳錳酸電池。該代系電池可使新能源汽車擁有650KM的續航裡程,且成本更低,每千瓦時電池成本下降30%。
“去年開始,團隊著手進行電池的裝試。成功後,預期明年會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將率先使用我們的第三代動力電池。”黃學傑介紹。
而為讓科研成果迅速轉化落地,讓“硬科技”走出實驗室便奔向生產線,今年開始,實驗室還創造性建設1GWh材料和電池示范工廠和創新社區,吸引鋰電池頭部企業和一眾車企關註落地,解決新材料電池快速導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問題,加速走向產業化道路。
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
將視線拉回2018年,彼時,全球科技領域競爭已進入極為激烈的階段。作為在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提升廣東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背景下孕育的時代產物,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定位是,努力建設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國傢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
2020年7月,隨著國傢批復同意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為主體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傢戰略,將代表國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戰略平臺。
而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也正式拉開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傢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攻關,朝著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不斷邁進的序幕。
目前,實驗室共匯聚7位兩院院士、33名海外高層次人才,50多個創新團隊,實驗室總人數超千人,科研力量充沛。
5年間,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每一佈局都聚焦國際前沿,涵蓋網絡信息、生物醫藥、先進能源、人工智能等諸多前沿領域,並已在多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破瞭國外壟斷。
今年1月,實驗室首次進入ESI“材料科學”前1%,創辦英文期刊《Materials Futures》並成功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共同獲得2023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科技領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將為經濟社會帶來重大改變。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類似科技創新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尤其是在今年,實體經濟發展遭遇多重挑戰的東莞,亟需在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實現突破。
在這樣的現實需求下,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今年連續突破瞭電鍍單晶銅片技術、12英寸二維半導體晶圓批量制備技術等核心技術,為東莞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築牢戰略基礎。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院士表示,5年來,實驗室秉持著“四個面向”的初心,紮紮實實取得瞭一系列初步成果,“未來10年也一定是‘硬科技’的窗口期,實驗室將著力打造開放創新生態,集聚力量開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讓更多硬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王恩哥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