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王卓峰 東莞報道

“蘇州一直是東莞對標學習的榜樣。”時隔2年多,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日前率領東莞代表團再次到訪蘇州,他坦言此行是為瞭“取經”。

東莞和蘇州,同是“世界工廠”,兩座地級市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制造業強,外向型經濟發達,緊挨中心城市等。因此,蘇州、東莞兩地多年來一直都有互動交流。

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註意到,這次東莞代表團到訪背景與此前不同的是,上半年,東莞經濟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東莞正迎來產業結構轉型、推動新興產業“立新柱”以及打通經濟增長堵點的關鍵時刻。對標蘇州來看,這座“最強地級市”已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形成多點支撐的新興產業體系,經濟結構也正從工業主導向服務型經濟過渡,這些先進經驗正是東莞目前所需。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東莞應強化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加快構築多點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將“一業獨大”的產業結構發展成“一超多強”;另一方面,東莞亟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以推動制造業二次增長以及新興科創產業集群的壯大。

產業結構向“一超多強”推進

在全國城市經濟的“排頭兵”中,東莞、蘇州一直是工業實力的代表。事實上,兩個城市的發展秘訣亦有相似之處,除瞭自身把握住產業轉移浪潮的巨大機遇,還與其背靠一線城市分不開。

一方面,東莞、蘇州分別承接瞭大量來自深圳、上海的產業溢出,另一方面,還受益於核心城市金融、創新等高端服務業的輻射帶動,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成為瞭“世界工廠”。

2022年蘇州的GDP為23958億元,全國排名第六,地級市排第一。相較而言,東莞2022年GDP為11200億元,不到蘇州的一半。2023年上半年,蘇州實現GDP1145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7%。

為何蘇州在經濟總量已達較高水平下仍能保持增長?

從制造業的傢底來看,東莞有34個工業大類,21萬傢工業企業,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9000傢;蘇州有35個工業大類,16萬傢工業企業,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1.12萬傢。顯然,東莞、蘇州都是工業體系最為完備的城市之一,但在產業數字的天平兩端,蘇州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這一維度上更有“分量”。

國傢高新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趨勢。近年來,蘇州工業結構通過不斷優化,培育出一批實力強勁的產業創新集群,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可以說,蘇州多極引領的新興產業體系,是其經濟穩定增長、產業穩步迭代的基石。

與蘇州相似,東莞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因此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上,具備瞭良好的產業基礎。但細分來看,東莞產業結構呈現出“一業獨大”的格局,各支柱產業之間的發展規模並不平衡。

尤其是近年來,東莞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在50%-60%之間,其中又以規模超萬億的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占主導。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東莞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成,由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創造。今年以來,在全球消費電子陷入低迷的背景下,東莞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出現瞭下滑趨勢。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看來,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實力強勁,但新材料、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稍弱,“從產業看,蘇州在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其產業結構有著多點支撐的鮮明特點。對東莞而言,在強化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下,應加快培育多個高端制造產業,將‘一業獨大’的產業結構發展成‘一超多強’。”

《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東莞已被明確為廣東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佈局的核心城市。

林江認為,過去東莞的一大成功發展經驗就是承接深圳產業外溢,融入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當前“深圳創新+東莞智造”模式也在加速演進,對於如今面臨新一輪產業升級的東莞來說,更應該找準產業賽道持續發力。“目前新能源產業的賽道增速較快,東莞可以利用自身的產業鏈優勢快速融入新能源產業鏈,並以此為引,尋找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風口。”

在今年6月發佈的《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上,東莞位列第12位,不難看出,東莞在廣州、深圳的新能源產業輻射下,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及增長潛力。

挖掘生產性服務業潛能

從另一維度拆解蘇州的產業結構可以發現:工業是蘇州經濟的門面所在,實際上這座城市的經濟結構正從工業主導向服務型經濟過渡,這或許是其制造業二次增長的“巧勁”所在。

從數據上看,2022年蘇州第一產業增加值192.98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1521.41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12243.95億元,增長2.1%。顯然,蘇州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超過瞭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其中包括金融、法律、會計、咨詢、技術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相關研究表明,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程度提高1%,制造業效率可以提升39.6%。

林江表示,“因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實體經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蘇州近年來在生產性服務業上發展較快,對提升實體經濟效率、促進產業升級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2020年,蘇州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751.17億元,與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是杭州,都有一定的差距。彼時,蘇州提出打造“生產性服務業標桿城市”,高規格系統佈局生產性服務業,目標到2025年突破萬億大關。

有研究指出,蘇州此前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占比,與北上廣深杭還有不小的差距。

從《2023年江蘇省服務業重點項目清單》蘇州入選的25個生產性服務業項目看,科技研發、信息服務、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等領域項目有14個,占比過半,這些項目主要服務於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類新興行業。眼下,蘇州正以專業化、高端化的服務供給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突破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困局。

反觀東莞,目前服務業產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仍然不高,2022年,東莞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41.5%。今年1-5月,東莞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8.7%。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43.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17.0%。這也體現出,東莞對技術研發、軟件信息等領域的服務業需求較大。

以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高制造業企業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讓企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和銷售穩步前進,進而推動科創產業集群的壯大,環環相扣,形成瞭東莞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條完整邏輯。

如今,面對“東莞制造”的時代新命題,東莞正加快尋求新突破。《東莞市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到2025年,東莞服務業增加值預計將突破5980億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約4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7%。

反映在數據上,東莞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幅達7.1%,成為今年上半年經濟的一大亮點。

林江表示,東莞應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目標,結合東莞制造業發展的現狀,考慮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港口物流、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東莞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兩業”融合發展。

此外也有觀點指出,東莞可以借助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三大產業空間,利用低成本和靠近高端制造環節的區位優勢,優先引進與之配套的金融、法律、咨詢、研發、管理、專利服務等人才和中介機構,將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同時推動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