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22日電 題:史立德:世界瞬息萬變 香港靈活應對

中新社記者 曾平

環球政經局勢瞬息萬變,過往依賴歐美市場的香港廠商於變局之中難免面臨挑戰。“港商都要靈活變通,積極開拓新市場,不可以隻是坐在那裡‘等運到’。”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及廠商如何“變中求進”時,給出良方。

的確,靈活變通是長期受東西方文化熏陶下,香港人練就出來的一種特質,史立德對此深有感觸。他憶述道,20世紀70年代,做代工生產的港商面臨成本上升、利潤減少的問題,而此時正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之初,雖對內地環境不熟,但不少港商仍然“放膽一試”,將工廠遷至內地。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華彩集團創辦人兼主席史立德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之後便是港商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既做大瞭貿易出口生意,也推動內地制造業發展的故事。史立德也是乘此東風的一員,做印刷包裝生意的他跟隨客戶“北上”設廠,開荒階段試過缺水就買水用車送進廠,還曾點火燒柴為員工準備夥食。不過苦盡甘來,高峰時生意蓬勃到聘請上萬人。如此規模,他笑說“做夢也想不到”。

如今再遇變局,史立德認為廠商宜轉變思維,在鞏固傳統歐美市場之餘,也要拓展內地、中東、東南亞,甚至中亞的市場,實現多元化發展。已經走訪過東盟國傢的他,相信馬來西亞和印尼是港商未來的理想市場,前者與香港在語言和法律方面都相通,且受香港影視文化影響,後者則擁有3億人口的市場潛力。

他留意到,不少廠商目前已不單是在內地設廠,越南、泰國、緬甸、印尼都有工廠。“兩條腿走路,這個餅可能還要做大。”史立德覺得分散廠址是靈活應變之策 ,而迎接科技浪潮,港商還應著力研發技術與提升標準,通過新設計的、經優化的產品令傳統工業再上臺階。

“有變不是不好,香港就是在不斷求變中去尋找新機遇。”史立德認為,開拓新興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而港商又從來都是不怕困難、敢於拼搏的。剛過古稀之年的他總結道,他這一代的港商,年紀輕輕就出來打拼,滿腦子想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堅信努力不懈、堅持信念,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華彩集團創辦人兼主席史立德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簡單而言,這代人是吃過苦頭的。“滾石不生苔”正是史立德心中獅子山精神的內涵,此言從他口中說出說服力十足。

史立德16歲進廠工作,一次意外,機器永遠奪走瞭他右手的兩根手指。年輕時的他邊工作邊讀夜校進修,後在傢人鼓勵下自主創業,40多歲已有足夠實戰經驗時,又回到大學念工商管理碩士,享受年幼時未曾體驗過的讀書樂趣。“道路從來都不平坦。”此話史立德既說自己的生命歷程,也指目前外圍環境疲弱下的港商處境。

然而說到底,生於斯長於斯的史立德對這座城市是有信心的。回答工商界如何助推香港“興”之問,他談到的關鍵詞是拼搏、靈活、團結。“內部我們要解決房屋等問題,香港人要團結一致,外部我們要像特首那樣努力去宣揚香港,提升香港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他將香港的獨特優勢看得很清楚:在“一國兩制”下,這裡資金、人才可以自由流動,擁有備受信任的司法制度,背靠內地以及廣泛的國際聯系等,都是香港競爭力之所在。

史立德言語中不時流露“千帆已過”的那種豁達,當年的斷指他說是“晴天霹靂”,如今也一笑帶過。對於香港廠商的未來,見慣風雨的他保持樂觀。他說:“優質的產品,再去突破,去爭取每一個市場,我想是可以令香港的品牌在不久的將來再起飛!”(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