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金萍

8月18日晚8點,廣州大劇院的演出幕佈拉開,“舞+武”雙元素的《詠春》揭開神秘面紗。

作為深圳出品的精品舞臺劇,《詠春》在全國巡演20城之後,回到故事主角“葉問”的故鄉廣東,為同根同源的觀眾帶來一場重溫嶺南文化的饕餮盛宴。

不限於《詠春》,近年來,在文化精品上,深圳頻頻結出盛果。深圳羅湖聯合出品舞劇《深AI你》角逐“荷花獎”終評,深圳本土青年舞蹈演員演繹的舞蹈影像作品《滿堂紅》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二屆北京國際舞蹈影像季中評委會特別選擇第一名......

作為全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為何在文化精品上也佳作頻出?

從《詠春》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包容、開放、融合的城市文化基因是造就精品的內核。

比如在敘事結構上,《詠春》采用雙線的敘事結構,一邊是葉問的故事,一邊是記錄葉問故事的人的故事,在舞臺劇故事講述中屬於比較大膽的嘗試。

比如在內容上,《詠春》實現瞭多重的融合。其中,有古今往來的融合,將“詠春拳”和“香雲紗”兩個非遺恰到好處地融入劇情和舞臺表演中;也有過去故事和現在故事的融合,還有英雄人物和普通追夢人的融合,將“詠春拳”宗師葉問和“追光人”電影制作人進行融合。

而深圳人永不放棄拼搏,追光精神是則是文化精品頻出的創意來源。

劇中的主要演員,大多來自深圳歌劇舞劇院,作為一個2018年成立的年輕劇院,演員團隊的平均年齡也僅在23歲左右,但是面對《詠春》這類優秀且機會難得的作品,每一位演員每一天都在認真努力排練,隻為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正如《詠春》中“葉問”扮演者常宏基所說,“我們在創作《詠春》的過程中,就像很多的深圳年輕人,也包括四五十歲的大哥們,面對機會,每天都在想如何通過不斷的拼搏,向更好的結果去努力”。

當然,《詠春》這類文化精品的出現,也離不開深圳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比如在人才培育方面,深圳既註重人才引進,也強化本土人才培育,《詠春》中的主演們就很好地體現瞭深圳文化人才培育的成功。劇中女主角且是深圳歌劇舞劇院核心演員的張婭姝是在2019年被人才引進深圳;而劇中飾演“豬肉榮”一角的深圳歌劇舞劇院青年演員李監庭,則是一位深圳本土演員;劇中飾演“南螳螂拳掌門”且是本劇執行編導的何俊波,則是由深圳藝術學校培養出的優秀青年演員。

“深圳從經濟發達的特區,開始發展文化產業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吸引人才、引進人才,所以我認為在重視人才的文化培育土壤下,深圳文化產業必將越來越好,而我也是被如此因素吸引選擇來到深圳”,張婭姝說。

得益於精品佳作頻出,數據顯示,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600億元,占全市GDP達到8%,文化企業數量超過10萬傢,從業人員超過100萬,總體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前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