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韓星童
香港演員陳曉晴當初一拍腦袋去瞭橫店,多半是受到爾冬升導演的電影《我是路人甲》影響。
電影裡,群演端著泡沫盒子,裡面裝點飯、一兩道菜,席地而坐。陳曉晴好奇,這麼苦,為什麼還是有一群執著的人,在橫店漂著。彼時,陳曉晴在TVB拍戲,也接電影,但戲約不多,來來去去隻是些小角色,發展空間有限,她就想去橫店碰碰運氣。
香港演員陳曉晴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韓星童攝
“2017年我剛到橫店,那裡發展沒有現在這麼完善。我住的附近隻有半條步行街、幾間超市,應付日常生活。”陳曉晴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道。安頓下來後,她就四處尋覓機會。
那時“橫漂”通常有兩條路,一條是加入工會的演員群,逐步升級:先做沒有臺詞的群演、前景,再通過特約演員考試,可以成為有少量臺詞的小特和大特;另一條則是自己跑組,投遞資料、面試。不過根據陳曉晴的經驗,後者能成功接戲的機會不高。
陳曉晴的運氣不錯,來到橫店的翌日,天還沒亮透,她已拿著演員證,在影視城內的“清明上河圖”區域外候場。出演機會是從群演微信群爭取到的,前一晚群內招募,內容簡明扼要:明天早上5點至下午2點,要50個女生。
身邊陸續有經驗豐富的群演到場,人人都背著一張折疊椅。陳曉晴這張來自香港的生面孔,引起他們的好奇,眾人團團圍著她,傳授候場休息的經驗、哪傢戲服租賃公司最劃算,還帶她四處轉瞭轉熟悉環境。
那天,在“清明上河圖”的古街上,一身古裝扮相的陳曉晴來來回回地走瞭很多遍,扮演那個朝代面目模糊的路人甲,她與身邊徘徊的眾多群演一樣,對於角色設定、故事大綱,乃至電影名稱,一概不知,唯一清晰的不過眼前的方向。
但畢竟,陳曉晴不是路人甲。她自小學習舞蹈,尤其擅長中國古典舞和芭蕾,在英國讀完心理學本科後,返港繼續攻讀翻譯與傳譯文學碩士,其後順理成章進入一間國際學校教書。在旁人看,她的人生可以從此安定下來,不再會輕易動蕩,但陳曉晴知道自己一直在向外張望,等待一個跳出去的機會。與TVB簽約拍戲便是其一,她在那裡磨練演技,熟悉片場節奏,也學習武術。
TVB系統下訓練出的紮實基本功,讓陳曉晴很快脫穎而出,從群演到特約演員,再到配角、主角,她僅用瞭兩年時間。但身份進階所帶來的滿足感是一時的,陳曉晴憂慮地覺察到,她的演藝生涯已到瓶頸位,“高不成低不就”。
香港演員陳曉晴在橫店片場拍戲。受訪者供圖
與她熟識的前輩演員翁虹,覺察到陳曉晴的頹喪。翁虹問她,為什麼要來橫店?陳曉晴說:“我是真的想做演員,但機會不是人人都有。”她至今也覺得,演員始終處於被動位置,在等待角色。翁虹說,不如你來做我的專替(即固定替身)?
如今回頭看,在消沉迷惘之刻,第一個向她拋出橄欖枝的是翁虹。而另一個則是介紹他們相識的導演,“他對我說,你有高學歷,做演員很浪費。我帶你兩年,兩年之後能不能做導演就看你自己瞭。”盡管幕後工作並非陳曉晴初衷,這番推心置腹的話仍令她決心接受挑戰。她沒有戲約時就專心地在片場學習,從場記、武術指導慢慢做起,逐漸朝著副導演、執行導演成長起來。
陳曉晴屢次用“被推著走”來形容過往人生的一些轉折,“當機會來到我身邊,我就去抓緊它。”背後經年苦功被她淺淺帶過,殊不知正是這數百次的揮劍與騰空、對鏡念臺詞及表情管理,才牽引著機遇的到來。(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