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同學們拿著自己的紫砂作品合影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右圖:江蘇行學子們跟著講解員,遊覽有過百年歷史的無錫梅園。\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
“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江蘇宜興,素以“陶都”美譽馳名中外,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宜興的先民已開始從事陶器制作。“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蘇行”早前到訪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一同感受這“陶都之光”的魅力,瞭解歷經數百年傳承與發展的小小紫砂壺,如何在國際上種下中國的種子、贏得屬於中國的喝彩。“原料是根本,工藝是關鍵,人文是靈魂”,學子們還走進宜興市丁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親身體驗制作紫砂壺。\大公報實習記者 周元彬、劉暢、張璐語、張嘉懿宜興報道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內地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其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整個博物館建築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內地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陶瓷博物館之一。
紫砂不隻紫色 混配多彩多樣
江蘇行學子們跟著博物館講解員,穿過古代陶瓷、紫砂歷史、名人名作、現代陶藝、宜興窰系和陶瓷文化研究等展示廳,瞭解宜興紫砂文化的發展脈絡。從傳統的壺、杯、碗等生活器皿,到現代藝術傢的創意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藝術傢的心血和智慧,讓學子們嘆為觀止。
置身這個陶藝殿堂,有學子雀躍地說,“以前以為紫砂壺隻有一種顏色,原來用於制作紫砂陶的泥料‘紫砂泥’隻是一個統稱,其原泥包括有紫泥、綠泥、紅泥三種,互相配比摻和使用,還可以得到深栗色、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等不同顏色。”
“原料是根本,工藝是關鍵,人文是靈魂”,紫砂壺經數百年傳承與發展,如今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沖茶器皿,更是承載瞭中國傳統文化、馳名中外的藝術品,屢獲國際獎項。參觀尾聲,學子們圍著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周小東發問,他表示:“我覺得它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國際上種下我們中國的種子,講述我們中國的故事,贏得屬於我們中國的喝彩。”所謂傳承,除瞭技藝的手口相傳,更要傳承這份滿腔熱血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親身耐心摸索 造出專屬茶壺
耳邊響起拍打紫砂泥料的聲音……江蘇行學子來到宜興市丁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陶藝體驗中心,看過老師的示范後,紛紛坐到桌前,嘗試跟著老師的節奏,將紫砂泥放在桌上,用木質的搭子,把紫砂泥拍打成薄薄的泥條。接著用矩車劃出長短適合作壺體身筒的泥片,劃出圓形的口蓋和壺底泥片,將身筒卷成圓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讓壺肚脹大,壺身初步成型。“一個壺的誕生的過程,也都是經歷過漫長的摸索,是需要靜心和耐心的。”這群年輕小夥子發揮創意,嘗試造出“專屬”於他們的紫砂壺。
“這是一次非常棒的體驗。這趟宜興紫砂之旅,讓我真正觸摸到傳承千年的文化溫度。”學子們紛紛說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