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姚建萍刺繡作品《仕女蹴鞠圖》。\大公報實習記者邱海琳攝;右圖:蘇港學子參觀瞭解非遺藥香制作技藝。\大公報實習記者陳依子巍攝

  感受非遺之美,探尋文化自信。“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蘇行”近日走進蘇州,感受悠久燦爛的非遺文化。

  香港人有中式長衫、裙褂技藝,蘇州人也有蘇繡。踩著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禦道”,穿過粉墻黛瓦,木瀆古鎮的香溪河邊有一座清代宅院風格的古松園,雙層長廊的盡頭坐落蘇繡第三代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內陳列一百多幅姚氏刺繡精品,大小作品巧奪天工,賡續水鄉文脈、又繡出新時代繁華姑蘇。《清明上河圖》、《父親》、《蒙娜麗莎》……玻璃下,細膩的絲線隱隱泛光,不曾想國畫和西方油畫巨作都可以用刺繡的形式呈現。今天的蘇繡,破除以往工筆中國畫藍本的框架,已經可以表現繪畫、攝影所能表現的題材,將現代流行與傳統刺繡針法有機結合。

  純手工制作 一琴費三年

  位於吳中區林渡暖村的詩酒田園文化館則深挖米、木兩大文化核心,這裡既有酒坊,也有古琴、香道、製扇等工作坊。“以前我住在鬧市區,人來人往,一天有幾百個人來我傢,現在到這裡來清淨,慢慢製琴。”製琴藝人王加友在林渡暖村開瞭一間古琴房,除瞭制作古琴,他還嘗試用各種蔬果制成精美的漆器。“一進門就感受到瞭歷史文化撲面而來。”南京大學學生詹涵逸感慨道。

  製一把古琴需要純手工制作多道工藝,選良材、塑造型、鑿槽腹、合琴、上灰胎、研磨、擦光、定徽、安足、上弦……每一個步驟都要花費巨大精力,耗時2-3年方能成就一把好琴。

  在王加友看來,每一把古琴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同的木材給予瞭它們不同的品格。幾十年時光中,王加友從古籍中鉆研古琴制作技藝,在琴友交流中吸取經驗,耐住寂寞守住非遺,與琴共度人生。

  妙手調藥香 混出咖啡味

  再往裡走,香道工坊有非遺藥香制作技藝。悠悠白煙、遍染香魂,香與江南水鄉的婉約相得益彰。“我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詞就是禪意,一幅在禪房裡品茶聞香的畫面一下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那一下就覺得香真的非常的有魅力。”香港學生陳依子巍第一次接觸香道,便沉迷其中。

  港生郭佳因為母親信佛,傢中有點香的習慣。“以前隻是聽說過功能香,像提神醒神和安神的香。這次發現這邊主要是藥香,不是傳統的香味,有一個咖啡香就是用不同藥材混合來模擬咖啡的香味。”郭佳才發現原來自己熟悉的香還有這麼多門道。

  融合橫涇東林渡當地特產胭脂米,香工坊創始人羅從坤還研制瞭胭脂米秫香。“我最喜歡這個,很別致,撲面而來的鄉野慢生活。”郭佳贊嘆。

  穿衣、說話、飲食、睇戲,“非遺”接地氣地展現各色文化底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對“非遺”有興趣、愛上傳統文化、投身“守藝人”。或典雅、或有趣,非遺“活化石”在新時代持續煥發著新活力。\大公報實習記者邱海琳、吳瑤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