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李潤澤子 實習生 林婉娜 廣州報道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現代化,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和全球經濟動力最強勁、創新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挖掘潛力和動能,是各界關註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日前,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共同舉辦瞭“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活動。論壇上,產學研專傢學者從宏觀解析和實務分享兩個維度探討瞭科技創新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據介紹,此次論壇為 “新灣區、新思想、新未來”系列研討會的第三場活動。
跨越“中等技術陷阱”
“目前我國經濟周期正從原來的求增量陷入爭存量的內卷中。”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指出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空間飽和、地緣政治緊張影響貿易往來、收入預期不確定導致消費能力減弱等問題顯現,傳統三駕馬車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逐漸降低。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
在鄭永年看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同時對於我國來說要跨越“中等技術陷阱”。
他進一步解釋,無論從供應鏈、產業鏈還是價值鏈來說,我國剛好處於中等技術水平,一方面,原創性薄弱,從0到1的原創性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另一方面,附加值不高,從1到10的價值鏈刻度中,我國主要做的僅僅是從3到7。
如何跨越中等技術陷阱?鄭永年提出“新三駕馬車”,即基礎科研、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他認為這三個板塊是當下及未來投資的重點。政府作為推動基礎科研發展的主力,企業負責應用技術,金融支撐並連接兩者,實現三者有效融合,才能確保我國有從0到1的原創科學研究的同時也具備從1到10的技術轉化和高端制造能力。
突破從0到1再從1走到10的過程中,實際中仍存在“懂技術但不懂市場”、“懂資本卻不懂技術”等割裂問題,數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行業專傢從不同視角分享實務經驗共同探討如何推進科技創新更好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新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市政專業總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紅寶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接近尾聲,經濟發展驅動模式即將從基建拉動轉向制造業當傢,但產業發展也需要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支撐。她表示目前三大新基建主要包括超級運輸體系、智慧城市中樞以及超級能源體系,既來源於科技創新又發過來孵化新科技。
從技術轉移從業角度,廣東省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有限公司業務總監戴川指出技術轉移過程中,人才才是關鍵所在,“技術專利和成果離開瞭人隻是一本證書”。他表示,在技術轉移存在低頻、高難、非標、長線四大特征,促進人才的對接和參與才能推動科技成果背後隱性知識的轉化。
從成果轉化角度,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粵港澳腦智工程中心主任助理、上海聯慧腦智工程中心執行主任張方雄表示,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一個鴻溝問題便是如何把科學成果轉化為投資人“看得懂”的東西,隻有將技術落地為“可視”、“有科技競爭力”的產品,才能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經濟做貢獻。
而香港科技園公司業務發展副總監簡依雯則介紹瞭香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舉措,如推出退稅政策、設立投資基金、引進科技人才等。
鄭永年強調,“為實現中國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須先搭好新三駕馬車的構架,再通過新三駕馬車的力量來反哺舊三駕馬車,投資新領域是我們通往未來唯一的道路。”
探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橫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經濟特區,既具有堅實深厚的產業發展基礎又具有國際化等資源優勢,作為中國和全球經濟動力最強勁、創新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市載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友會會長楊騰認為,大灣區具有企業“卷”、產業要素“全”的區域特性,初創公司將有機會進軍傳統市場、小眾市場和區域市場,建立兼具效率與彈性的全要素供應鏈體系,積極開辟國外市場和下沉市場。
近年來,香港、港澳和內地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進程加快,但也面臨著體制不同、利益不同等融合阻力,在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大背景下,大灣區又應如何迎接新變化、擁抱新未來?
“在進行大灣區政策分析時,應利用博弈論方法,理清各個省、各個市場各自的考量,將灣區內各地負責人聚集在一起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協商各方利益,才能有效推行政策,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系講座教授謝丹陽表示。
在謝丹陽看來,粵港澳大灣區首先是“體制創新”的灣區,是在“一國兩制”下各類規章制度相互取長補短的融合試驗區,應在車輛通行、稅務安排、跨境支付、人才流動、企業註冊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理順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以促進多贏。其次,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是開放、包容和關懷的灣區,對於資本、勞動、人才進行全方位開放,同時對中小企業和弱勢群體又有充分的關懷。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是胸懷世界的灣區,要將灣區打造成全世界年輕人向往的地方,匯集國際性人才,成為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到世界知識中心的主力示范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灣區合力,李紅寶認為,政府已從宏觀層面做好瞭謀劃和部署,接下來便是孵化和轉化的過程。戴川則從人才合力角度,強調以柔性引進的方式發揮人才資源優勢,進而科技發展和成果轉化。而從區域分工合作角度,張方雄指出,發揮區域優勢不在於互相拆臺或內卷,而在於形成強者恒強、分工合作的合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