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

南方財經“美麗中國·廣東實踐”大型融媒體策劃報道,推出“綠美廣東·山海有‘粵’”專題,帶領大傢,通過綜述報道、創意視頻、交互條漫、系列海報等多樣化融媒體形態,以故事形式,深入解碼廣東“大城名園”,探尋深山“黃金”,一覽被譽為海上新“長城”的紅樹林,並利用鏡頭、動畫與插圖的組合,通過點擊、滑動等交互方式,在親身感受綠美廣東魅力的同時,展示廣東在綠色轉型發展、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林下經濟、共建美麗中國等方面積累的重要實踐經驗。敬請關註。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實習生 沈星月 梁雅泳 廣州報道

8月15日,全國生態日即將到來。

這是中國設立的首個全國生態日。2023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為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這也是中國加速推動綠色轉型、構建綠色社會的信號之一。

作為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廣東的綠色探索頗具觀察價值。2023年初,廣東印發《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綠美保護地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全民愛綠植綠護綠六大重點任務,劃定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路線圖”。

其中,打造國傢公園、國傢植物園“雙園”之省被寫入《決定》。廣東為何強調“雙園”?

在廣東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俊光看來,以國傢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與國傢植物園體系建設,體現著中國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華南國傢植物園研究員任海則認為,建設大城名園是推動城園融合的核心思想,希望通過華南國傢植物園的建設,讓綠色發展理念更深入人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

從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的“諾亞方舟”到深入城市發展肌理的大城名園,“雙園”之省逐步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珍稀瀕危動植物的“諾亞方舟”

“止血衛士”金毛狗、“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陸上荷花”夏蠟梅……踏入華南國傢植物園,頓時仿佛進入瞭一個紛繁繽紛的植物王國。

作為中國設立的第二個國傢植物園,任海介紹,華南國傢植物園自2022年7月11日正式揭牌以來不斷提升完善園區水平,已完成極危植物粗莖紫金牛和廣東特有珍稀植物懷集報春苣苔、紅花報春苣苔和封開報春苣苔的野外回歸,成功實現“野外引種-苗圃栽培-人工群落-野外回歸”的整合保護研究。

據悉,目前華南國傢植物園已收集保護1.7萬種高等植物(含種以下單元),其中遷地保護珍稀瀕危植物643種、國傢重點保護植物337種,與其他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等共同構成瞭中國珍稀瀕危動植物的“諾亞方舟”。

在華南國傢植物園建設駛入“快車道”之際,廣東籌建的首個國傢公園——南嶺國傢公園的建設也取得階段性成果。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智慧南嶺國傢公園建設和“兩園一中心”融合發展項目正有序推進,南嶺國傢公園保護修復與生態監測工作也正穩步開展。

區別於華南國傢植物園對珍稀瀕危植物開展的遷地保護,南嶺國傢公園(擬建)通過整合交叉重疊,以及歸並區域相近、相連的14處自然保護地,保存瞭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和原生植被垂直帶,為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4%的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提供瞭就地保護的重要生境。

據悉,目前南嶺國傢公園(擬建)共記錄野生高等植物313科1457屬4748種,分別占廣東省和全國高等植物的56.24%和13.19%,記錄野生脊椎動物779種,占廣東省已記錄1136種的68.57%,占全國已記錄4600種的16.93%。

值得註意的是,南嶺國傢公園在創建過程中還深度挖掘瞭區域內的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紅色文化以及瑤族傳統民俗,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南嶺國傢公園(擬建)范圍內已有掛牌的教學實習基地達17處、自然教育基地17處、野外監測臺站13處,已建室內宣教場館9處,為公眾提供瞭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綜合性平臺。

談及這艘“諾亞方舟”下一步的航向,任海同樣表示,目前華南國傢植物園正有序推進自然教育與生態文明展示館、植物遷地保護中心與繁育中心等建設,“我們還想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給植物園賦能,將植物園打造成一個超級的園藝學傢、植物學傢、科普導遊。”

以“雙園”為槳,這艘“諾亞方舟”正駛向城市發展更深處。

城園融合的綠色“高值化”探索

2023年7月,廣州木本花卉專類植物展示園正式揭牌,這也是首個華南國傢植物園城園融合體系專類植物展示園。

何謂城園融合?

在任海看來,城園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建設大城名園,讓華南國傢植物園成為廣州市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名片,“希望通過華南國傢植物園的建設,讓更多市民認識到植物多樣性對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性,讓這樣的理念深入人心。”

業內人士指出,推進城園融合有利於推動國傢植物園與城市的融合發展,讓植物園的生態、經濟、科研和社會效益更好地輻射到城市之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

據悉,目前廣州木本花卉專類植物展示園已通過專傢評估考核,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種(品種),被認定為國傢野牡丹科種質資源庫,獲批廣東省廣州市簕杜鵑、木棉國傢林木種質資源庫,並首次突破大花榮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難點,實現產業化生產。

而在華南國傢植物園成功保育的1.7萬餘種植物中,也有1500多種經過篩選、評價和研究,通過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推向瞭市場。

比如,被稱作植物界“大熊貓”的野生兜蘭,作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植物物種之一,所有兜蘭野生種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而被禁止交易。華南植物園曾宋君研究團隊在兜蘭屬植物的引種馴化、雜交育種、種苗繁殖、產業化生產、分子機理和保護方面進行瞭近20年的研究,在2018年就已育成200多個兜蘭新品種(品系),並通過與廣州華大錦蘭花卉有限公司等合作進行兜蘭的中試生產和示范推廣,生產兜蘭200多萬盆,總產值達1億多元,銷售收入超5000多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通過對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進行市場化培育利用,並推廣種植,還能減少本地居民對原始森林以及原生植物的破壞,推動生態修復。

以金花茶為例,作為中國的特有種,金花茶也是國傢一級保護植物,具有極高觀賞和藥用價值。“在解決繁殖問題後,大概這麼大能結兩三百朵花,一朵花能賣大概兩三百元,另外葉子也可以磨成漿做抹茶,這樣花和葉子都能產生經濟價值。”任海指著華南國傢植物園園區中的金花茶解釋道,“我們把這個植物繁殖以後交給農民,減少他們去山上破壞原生植物,然後通過在被破壞的地方恢復種植它又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除瞭對植物品種進行市場化培育,“雙園”優越的生態文化資源本身也是一座“錢庫”。據悉,目前南嶺國傢公園(擬建)利用豐富文化資源,在可開發區域,深入探索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康養旅遊、研學旅遊等多種旅遊模式,打造華南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2021年,南嶺國傢公園(擬建)周邊區域訪客量同比增加300.43萬人次,旅遊收入增長8.39億元。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雙園”的綠色“高值化”探索也為廣東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提供瞭新的參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