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記者梁施婷 廣州報道
“營商環境很重要。哪裡政策好、效益高、成本低,哪裡有市場、有好設施,企業肯定去!”在7月14日下午舉行的第十四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慶洪坦言。
2004年6月,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九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瞭《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今年,泛珠內地9省區進一步圍繞“深化省際交界地區合作 促進泛珠區域協調發展”主題展開討論並舉行招商洽談。
據瞭解,2023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已於7月7日舉行,各方行政首長簽署瞭《2023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紀要》。
會上,各方圍繞“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協同完善產業鏈和供應鏈”“打造多式聯運體系,構建高效暢通物流網絡”“共同推進‘東數西算’,促進數據增值、激發數據要素價值”等議題進行瞭互動討論,明確繼續深化區域協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當日論壇上,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就“推動泛珠區域內重大戰略聯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主題演講時表示,泛珠區域內擁有系列重大國傢戰略,要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聯動融合,強化對接與集合效應,推動泛珠區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本屆論壇召開之前,泛珠秘書處組建瞭泛珠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研究課題組,聘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研究團隊,用長達一年時間深度走訪調研,形成瞭一份專題報告,為省際交界地區發展提供瞭路徑建議。
《報告》對泛珠三角區域現狀進行瞭分析。2004年以來,泛珠整體合作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合作條件比合作初期大大改善;省際間產業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統一開放區域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快速完善;聯防聯控的生態環保事業成效突出;共管共治社會事業合作穩步推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委員陳宣慶表示,泛珠省際交界地區發展,要充分借鑒長三角和京津冀“通武廊”區域一體化的經驗。
“這些區域不但解決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理、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合作工作也開展得很好,示范作用日益凸顯。通州、武清、廊坊這三個地方合作建立瞭很多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等,創新瞭合作機制和模式。泛珠合作發展,特別在具體的交界地區,也可以作一些研究和探索。”陳宣慶在會上說。
目前,9省區已簽訂系列框架協議,促進交界地區的共管共治,穩步推進,建成瞭粵澳、粵桂、粵閩、粵贛、粵瓊、湘贛交界地區等一批跨省合作示范區與合作示范園,提供制度保障的合作機制也不斷完善。
以當前正在推動的瓊州海峽一體化為例,廣東正積極謀劃建設瓊州海峽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海南也將在緊鄰徐聞港的海口國傢高新區佈局建設瓊粵合作產業園。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要發揮示范區地處國傢重大戰略交匯點、廣東海南相向發展最前沿等區位優勢,盡快打通瓊州海峽兩岸經濟聯通的堵點,實現廣東海南間資源要素聯結、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突破。在釋放粵西地區發展潛力的同時,實現海南與內地市場的進一步聯通。
以農業為例,推進廣東海南農業合作,將帶動雷州半島與海南島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初步估計,若海南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加工產值將新增近2700億元的產值;若達到廣東2021年水平,將新增5000億元的產值。
遲福林建議,通過組建兩省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規劃設計專班,由兩省組建特別投資開發公司、園區建設投資基金,支持港澳發揮資金、智力等優勢參與園區招商引資、規劃設計等方式進一步推動瓊州海峽一體化發展。
一直以來,省級交界地區面臨不少瓶頸,泛珠三角區域不斷探索合作模式,將為全國深化區域合作提供先行先試作用。
“省級交界地區合作主要有三大瓶頸:一是省際聯動性不強、交通基礎設施不足;二是市場分割、行政壁壘問題突出;三是省際交界地區離中心城市或主要海港空港距離遠。”對此,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丁煥峰提出,利用數字經濟發展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促進省際交界地區融合發展的解決方案。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主題演講時建議,目前泛珠三角區域硬件基礎設施已有瞭較大改善,接下來工作重點在於體制機制“軟聯通”,建立統一大市場,擴大投資,共同發展。
“統一大市場,意味著產品流暢流動、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市場擴大。要素流動,不僅僅可以使各地區發展有更大動力,從長遠來說,也是我們實現市場均衡和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條件。”樊綱在會上建議,內地9省份要重視和港澳的對接互補。“9+2”泛珠機制和其他合作機制相比,特點在於有港澳作為機制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通過區域合作,加大對外開放,使區域經濟更好和國際市場接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