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深圳報道
汽車制造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一直以來都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地。當下,汽車工業從傳統燃油向新能源升級的趨勢不可逆轉,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演變,傳統的汽車制造正被顛覆。
中國汽車工業抓住機會,憑借全產業鏈佈局形成瞭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一批造車新勢力逐步嶄露頭角,國內汽車電子產業也迎來瞭發展良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
這其中,“工控龍頭”匯川技術嗅到機會,2008年成立匯川汽車電子事業部,最初是為車企提供電機控制系統,一直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業務銷售收入已超過50億元,聯合動力業務正謀求分拆上市的機會。
另一方面,工業自動化是其起傢的業務,在2019年成立汽車裝備業務線後,開始針對新能源汽車包括白車身、動力總成(主要是三電)和汽車零部件、換電站等提供電氣產品及解決方案。
在本屆AMTS 2023上,匯川技術汽車裝備經理陳永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到,新能源汽車迭代周期提升,國內車企出於供應鏈穩供保供的需要,形成瞭對國產品牌的需求。
抓住汽車制造革新的機會
過去,汽車制造工藝鮮有變化,然而近幾年誕生的一批造車新勢力,以及特斯拉建立上海超級工廠,攪動瞭原本“平靜”的車市,新老車企競爭陷入白熱化,汽車迭代周期加快,甚至兩年或一年內便推出一款新車。
這也意味著車企需要新增汽車產線。陳永明向記者分析,現代汽車產線要求低成本的同時,滿足汽車快速交付的需求,以及柔性化兼容多款車型。
過去三年,受宏觀經濟及疫情影響,部分進口零部件供貨周期延長,拖慢整體生產效率,國內車企意識到本土化的重要性,保障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品牌,這些都給國內廠商帶來瞭發展機遇。
“去年很多車企交付都受到瞭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核心器件像PLC、IO、變頻器等交付周期甚至到18個月。”陳永明補充。
不過,事實上在汽車制造環節實現國產替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整車制造類似於拼樂高積木,當中涉及白車身的焊接、沖壓、塗裝、總裝四大工藝。
工藝車間裡的產線設備上的電氣產品長期被進口品牌壟斷,國產品牌難以突破。
這背後的原因是電氣的硬件、軟件和通訊總線三大技術門檻制約國內品牌一直難以突破,加上用戶慣性和備品備件的替換問題等增加國產替代的難度。
陳永明分析,一個是電氣的硬件產品,如常見的PLC系統、伺服驅動系統,這些硬件產品有一些門檻,不是每一傢企業都能做的。
其次,許多硬件設備提供商還向主機廠提供瞭整套軟件的標準程序,以及主流協議,如E/IP、CANopen等,車間工作人員養成使用習慣,進口品牌形成壟斷優勢。
面對汽車產業革新機會,國產品牌從何入手?“匯川的思路是針對具體場景實現逐步替代,一個是單機類設備,從軟件、硬件到通訊和編程模板等領域匯川均有佈局,其次是匯川正開發產品安全系統,基於大線整體替代,數字化事業部也會推出數字化方案。”陳永明介紹。
針對場景實現逐步替代
當前,中國正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其中一個特征是“機器換人”實現智能化,智能化產線設計離不開自動化產品的加持。
在傳統汽車供應體系中,Tier1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目前,匯川已與國內幾傢主流車企和Tier1供應商達成合作,本屆展會也展出瞭大負載機器人、PAC智能控制器、現場級IP67的IO模塊等產品。
陳永明談到,匯川是根據上遊的需求解耦,哪方面是匯川可以提供的。例如,建設輸送線面積、節拍,這些應該是系統集成商考慮的問題。
“畢竟術業有專攻,匯川針對性提供驅動器、IO模塊、傳感器等通用工控產品給到系統集成商集成。”
“我們目前所做的工作,是針對汽車車間的單機設備,提供硬件的替換,如PLC或工業機器人等。”陳永明談到,替代第二步是針對產線應用端,提供InoQuickPro標準程序模板,降低開發門檻,提高開發的效率。
在完成前兩步佈局之後,匯川接著針對通訊總線產品上的部分替代,滿足主流的工業通訊協議,實現工廠內不同設備間網絡兼容。
匯川目前已成立數字化事業部,站在終端角度設計整體方案,包括公輔設備、智能空壓站等,從而帶動自動化業務。
事實上,汽車安全標準認證是橫亙在國產品牌面前的一道難關。一方面產品認證都在國外,認證周期很長;另一方面,標準分為十個部分,涵蓋瞭從概念階段到產品開發、生產、運行和廢棄的整個安全生命周期的要求和指南。
國產品牌若想進入該環節,就必須遵從相關標準。“在與安全標準認證相關的產品,匯川已有相關規劃,至於與非安全標準認證相關的產品,基本可以實現全套替代。”陳永明表示。
另外,在陳永明看來,汽車制造競爭愈發激烈,輕量化是其中一大趨勢,這背後是在汽車材料和結構輕量化的同時,改進零部件的制造工藝,從而達到零部件減重目的。當前熱門的輕量化工藝主要包括激光焊接工藝、液壓成型工藝、熱沖壓工藝和一體化壓鑄工藝,匯川都有相關的產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