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潮流

  日前,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與三位畢業多年的北大女生對話引起瞭網友的關註,同時她與北大教授戴錦華的交流也在女性范圍內引起廣泛討論。伴隨著近幾年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年輕人的生育觀開始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

  在這種背景下,幾名浙江工業大學的學生完成瞭一個社會調研項目——探尋青年人最真實的婚育意願。

  他們發現,未婚者對生育的關註點主要是在社會的隱性問題上,如女性權益等。而已婚已育群體的關註點主要是在社會競爭壓力方面。調研小組的同學們說,通過這次長達一年的調研,他們最大的收獲在於對婚育問題有瞭更多的思考。

  利用暑假實地探訪 調研青年群體生育意願

  調研項目從2022年1月開始,由8名同學組成的調研小組先是向全國發放瞭1500多份調查問卷,被調查對象主要是大學生青年群體,問卷分別對戀愛、婚姻、生育、養育4個階段進行調查瞭解。

  問卷回收後,從總體情況看,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並不高。於是,調研小組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年出臺一些促進生育的政策後,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帶著問題,調研小組對80多人進行瞭深度采訪。受訪者被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是依照未婚、已婚、已育來區分;第二類是按照老年、中年、青年來區分;第三類則是對比中、英兩國的情況。

  指導老師周瓊表示,選擇英國來做對比,是因為這些年英國有相對短期的留學項目,去英國留學的中國女生很多。

  除瞭深度訪談,小組成員還利用暑假進行線下的實地探訪,他們走入社區街道的計生工作中、采訪幼兒園園長和小學校長、瞭解婦幼醫院的運轉情況。希望從中瞭解到一個現實問題:國傢在逐漸改善生育政策和福利,對於年輕人的婚育有沒有幫助。

  這些走訪對於還沒走出校門的學生們來說困難重重卻又意義重大。困難主要在於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他們要在課餘時間完成調研,很多采訪隻能不斷調整時間及采訪對象。

  無論是調查問卷還是線下走訪,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雖然學校和指導老師可以從科研經費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他們,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用自己的獎學金來完成的。

  從10月份開始,調研小組對前期調研進行整理和總結,形成多篇論文都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還參加瞭多個高校社會實踐和調研的比賽。最終,在浙江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風采大賽上,這個項目獲得瞭第二名,學生們的論文和建議還得到瞭浙江省領導的批閱。

  “我們當時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聽說省領導批閱瞭同學們的調研報告,學生們都覺得能為國傢和社會建設真正作出一點微薄的貢獻,成就感蓋過瞭一切辛苦。”指導老師周瓊認為,這個項目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主要是當前社會對於生育問題的關註度很高,國傢也很重視這一問題,而且同學們實打實地走瞭下去,“這是一份接地氣、引人關註的調研報告。”

  “幫父母帶孩子 同時思考婚育問題”

  這份調研報告緣起於時年讀大三的楊怡然與導師的一次交流。在看過人口學傢穆光宗的一些論文後,楊怡然和導師聊起有關中國年輕人生育意願的問題,導師鼓勵她將這個問題作為科研項目搞下去。

  這樣一個調研項目楊怡然一人肯定無法完成,於是她找到同伴組成瞭調研小組。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瞭很有趣的現象——自己身邊的同齡人雖然生育意願不強烈,但卻都很關註婚育問題。

  楊怡然找到瞭同班的黃啟政,那段時間黃啟政剛從傢庭的一個小風波中走出。“你想不想有個妹妹?”當父親突然拋出這個問題,已經21歲的大三男生黃啟政一臉蒙,他回瞭父親一句:“您都多大年紀瞭,開什麼玩笑。”可是,過瞭一段時間,母親也找到他,鄭重其事地說:“你爸爸是認真的,但我不想生。”

  一傢三口為此開瞭一個傢庭會議,分析瞭利弊得失後,其父親打消瞭生二胎的念頭。此後,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過於理想化,忽視瞭現實的問題: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每周隻能回傢一次;愛人還沒有退休,兒子也正在上大學。全傢如今的狀態和精力,很難再供養一個孩子。

  在這個小組裡,還有兩個女生和黃啟政有類似的經歷。她們都有一個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弟弟妹妹,幫父母帶孩子的經歷讓她們都對研究婚育問題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汪逸欣今年上大三,她比親妹妹大瞭16歲,由於父母精力有限,在日常的很多時候,汪逸欣都要充當“半個媽媽”。尤其是在寒暑假,她幾乎都陪在妹妹身邊。 “小孩子的精力太旺盛。她現在處於認字階段,什麼書都要我給她念。”汪逸欣說,自己今年21歲,可仍敵不過小孩子精神頭兒。

  汪逸欣坦言,小妹妹的出生是傢裡的一個意外。她在帶娃的同時會思考,如今社會的狀況之下,生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育的動力是什麼?生育的問題又如何產生和解決?

  經濟壓力並不是左右生育意願的最重要因素

  調研小組在對未婚者的采訪中發現,年輕人對生育的關註點主要是在社會的隱性問題上,比如非婚生子問題、女性權益問題。而已婚已育的群體關註點主要是在社會競爭壓力方面,他們覺得當前社會養孩子“太卷瞭”。一位孩子爸爸直接跟楊怡然表示,“現在養孩子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黃啟政認同這位爸爸的說法。黃啟政在調研後更體會到養孩子的不易,他覺得培養一個小孩長大,要付出很多,而這個過程中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很大。

  “生育孩子經濟壓力大”這一原因在調研之前,小組的同學們就預想到瞭,不過令他們驚訝的是,這一點卻並非是左右年輕人生育意願的最重要因素。用黃啟政的話說,他們通過調研,發現瞭很多影響青年群體婚育的“神奇因子”。

  在對不同年齡人群的調研中,年輕一代表現出瞭對催婚催生的逆反,很多年輕人表示瞭“越讓我生我越不生”的想法。

  這種逆反心理還表現在年輕人對於兩性權益的關註上。很多年輕女性認為,她們通過網絡看到瞭太多男女不平等的信息,這讓她們對於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權益保障產生瞭擔憂。

  “如今年輕人連結婚甚至戀愛的意願都降低瞭。”黃啟政覺得,當下,日常生活變得極為豐富,有太多東西可以填補年輕人情感上的空白,愛情這件事就變得不那麼需要瞭。

  這一點,汪逸欣也有體會。她主要負責的是第三組中、英學生對比的采訪工作。她發現,英國女生在談到生育問題時,對於伴侶的重要性認知程度很低,而中國女生在考慮生育意願時對伴侶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認為丈夫必須要足夠優秀才會考慮生育子女。

  生育支持政策超出預期 但仍有待完善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調研小組的學生們瞭解到瞭更多真實的東西。

  楊怡然說,他們走下去調研後發現,浙江省這邊在開展“嬰幼兒成長驛站”的建設工作,母親可以帶孩子來社區接受育兒知識的教育,也可以帶孩子來玩耍遊戲。此外,社區還會組織全職媽媽參加讀書會活動,很多全職媽媽會借此機會,互訴衷腸。

  在這次活動中,僅有一位爸爸參與進來,調研小組馬上對他進行瞭采訪,這才發現這位男士就是活動的發起者之一,他和妻子希望通過閱讀國學書籍這樣的活動來緩解全職媽媽的焦慮。

  在一個社區正進行的育兒夏令營活動中,社區工作人員和專職老師正帶領孩子們做剪紙和繪畫的活動。社區書記主動向前來探訪的黃啟政介紹說,社區舉辦這些活動的初衷是希望能幫這些父母排解養育孩子的壓力,也能給小朋友傳遞樂趣。此外,社區還開展瞭其他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露天電影節等,還有不少全職媽媽自發組成瞭相親群,促成瞭多對青年男女的戀愛,也為推動社區生育工作作出瞭貢獻。

  通過走訪,黃啟政發現政府部門其實做瞭大量的促進生育的工作,但他認為這些工作應該再主動些,讓更多人知道,這樣才能形成較好的生育文化氛圍。

  由於一直充當著小妹妹的“半個媽媽”,汪逸欣的感受更加直觀,她發現近幾年來,身邊的母嬰設施在逐步完善,商場裡開始出現瞭母嬰室,周邊人對於帶孩子的女性也變得更關照和友好。

  調研小組的同學們說,他們最大的收獲在於通過這次長達一年的調研,對於婚育問題有瞭更多的思考,婚育問題不再是停留在他們的想象中。

  汪逸欣此前算是一個獨身主義者,但她在調研後開始考慮生孩子的問題。

  汪逸欣認為,調研過程讓她能夠更準確地認知生育問題。比如生育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這是無法被母性光輝所遮掩的。此外,她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地去讀書,這樣才能讓未來的自己有更多的選擇自由。但同時,她也通過調研看到瞭生育帶來的一些好處,比如有很多孩子的媽媽說,養育孩子能帶來快樂和成就感。

  黃啟政此前是一個對婚育沒什麼意願的男生,但通過這次調研,他發現現實還是較為樂觀的,他能看見社會上那些有助生育的政策逐步落地,社區所做的相關工作也帶給他信心。

  楊怡然覺得,調研後,她將更慎重地看待生育問題。這一點也是調研的價值體現,青年人隻有去更貼近個體的“人”,才能瞭解生育意願背後的意義。

  供圖/受訪者

  文/本報記者  張子淵

  統籌/林艷  張彬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