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7月3日電(王逸飛)“20年來,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已成為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的著力點,也成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支撐點。”從事“三農”工作30餘年,浙江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邵峰說。
今年是浙江實施“八八戰略”二十周年。在這張總藍圖下,“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新理念與新目標在該省提出也已有20年。20年來,其不斷助推著浙江的農業面貌改善,也提供瞭省域層面強村富民的可參考經驗。
杭州市餘杭區是浙江最早走上高效生態農業之路的縣區之一,也是如今觀察該省新面貌的代表窗口。
“2003年時,我們村著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人均收入達到瞭53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有十多萬元,還辦起瞭股份制的園藝綠化工程公司,到外省市承包綠化工程。”彼時任餘杭區仁和街道夏傢村(現花園村)黨支部書記的袁阿良回憶。
20年來,花園村持之以恒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如今,以該村為核心,花卉苗木產業已輻射至整個仁和街道,面積共約2500畝,其中蝴蝶蘭所占浙江省供應量比重尤為突出。同時,該村打破土地資源約束,將花木產業拓展至外地,通過發展“地瓜經濟”,進一步實現瞭村強民富。
在餘杭仁和,“高效生態農業”的實踐不止於此。當地除瞭廣闊的水稻田,還擁有豐富的水系資源,漁業養殖面積達9700餘畝,去年產值近2.7億元。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近年當地依托一批龍頭企業,以“漁創·低碳”為主題,實施啟動漁業全產業鏈項目,組建未來漁業科創孵化園,吸引孵化農業科創、文創企業26傢,推動農漁產品走出國門、熱銷海外。
走進當地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裡的“魚工廠”與“魚跑道”讓人眼前一亮,同樣吸睛的還有數千平方米的“陸基小海洋與育苗車間”,在十餘項專利支撐下,其把海魚養殖搬到瞭陸地上。十餘年來,在地方政策、資源集聚效應下,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合作運營的“魚校長聯農帶農”模式,即企業負責魚苗、飼料的統一供應,以及統一養殖規范、統一疫病防控、統一管養指導、統一產品收購,農戶負責按標準養殖,也逐漸顯現出帶動創業創富效應。
“作為全國首批100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之一,餘杭一直都立足‘稻、茶、梨、桃、笛’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一鎮一品’,大力發展徑山茶、鸕鳥蜜梨、瓶窯水蜜桃、百丈筍竹、中泰竹笛等,擦亮土特產金名片。”餘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當地繼續強化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尤其註重數字化賦能,以提升勞動效率和競爭優勢,強村富民取得瞭顯著成效。
2022年,餘杭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1384元,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55:1;全區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660萬元,全面消除村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下相對薄弱村。深耕高效生態農業,讓當地的“三農”主要指標穩居全國全省前列。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全省看,“七山一水二分田”、農業用地“拮據”的浙江在高效生態農業的帶動下,農業發展也走上瞭一條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道路。
如通過實施鄉村產業“十業萬億”行動和農業全產業鏈“百鏈千億”工程,該省已建成82條單條產值超10億元、總產值2575億元的農業全產業鏈,輻射帶動478萬農民就業創業。
其在全國率先培育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創建國傢級、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9個、102個,國傢級、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個、114個。
對於高效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浙江省委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咨詢委員會委員、原浙江省農辦副主任顧益康在日前該省舉辦的一場“高效生態農業”尋根溯源研討會上表示,要立足新時代、賦予新內涵,讓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成為讓農民共同富裕的共富農業。
邵峰則認為,高效生態農業不僅符合浙江實際,同樣適用於全國,與當前所推進的農業強國建設內涵是一致的。他建議浙江各地要從提高糧食種植效益、培育新一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現代科技與裝備支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構建土壤健康體系等多方面發力,持續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