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我們將視線轉向吉林長春。貫穿長春城區的伊通河也被稱作當地的“母親河”,曾經由於污染問題得不到根治,使河流長期處於黑臭水體狀態。2016年,長春市啟動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經過長達7年多的治理,伊通河都發生瞭哪些變化?我們來連線正在伊通河畔一處公園采訪的總臺記者孫建德。
總臺記者 孫建德: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長春伊通河東岸的漁航文化公園。這個公園位於河流的中段,是整條伊通河上5島10園中的一處。與公園僅隔瞭一條慢行步道的就是長春市的“母親河”——伊通河。全長342.5公裡的伊通河是松花江的二級支流,河流由南向北蜿蜒穿過整個長春市區。
現在的伊通河兩岸風景如畫、綠地如茵。但是您可能想不到,在多年以前,伊通河是當地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從1986年開始,伊通河開始治理,但污染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從2016年開始,長春市啟動瞭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建設污水處理廠、治理排污口、清淤疏浚等措施,75個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根治。
通過長達7年多的持續綜合治理,伊通河的改變究竟有多大?來看這兩張衛星圖的對比。這是吉林一號衛星分別拍攝於2016年8月和2023年5月的伊通河衛星影像。首先看,2016年還沒有進行大規模改造、清淤之前,河水中這些明顯的綠色物質是惡劣水質下大肆生長出的藻類和雜草,幾乎覆蓋瞭整個水面。再看2023年5月的圖像,河水呈現出淡藍色,河道兩側幹凈、通暢,之前大面積裸露黃土的河岸,也變成瞭綠地和公園,改變非常明顯。
如今的伊通河就像一條翡翠般的緞帶,為城市增添瞭靈氣,也滋養瞭兩岸的動植物,沿岸的多處河段成瞭東方白鸛、白鷺、紅嘴鷗等20餘種水鳥遷徙的停歇地,尤其在改造過程中,因地制宜,沿河建造瞭5個風景怡人的觀光島和10個風格不同的主題公園。
美景是伊通河的“面子”,我們再來說說它的“裡子”,也就是如何來保持和提升水生態環境?這就要提到伊通河的水循凈化系統。通過航拍鏡頭來看一下,漁航文化公園由3個池塘組成,伊通河的水系與它們相互聯通。河水進入池塘後,經過前兩個池塘的水生植物凈化、曝氣增氧凈化,就回到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3號池。這塊遠遠看上去像人造沙灘的地塊,實際上是用瞭足足6萬噸的石灰石堆起的水質過濾帶。這些石灰石發揮瞭什麼樣的作用?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結構,大約在50厘米的深度就能看到明顯的水體,而且深度越深,水體就越明顯。每天有大約14萬噸水要從下面的石灰石間隙經過,水裡的渾濁物會被石灰石吸附下來。完成這三步過濾後的水質是什麼樣?可以看一下過濾帶邊緣的水,幾乎清澈見底,非常幹凈。每天十幾萬噸的清水通過出水口回流到伊通河中,能夠進一步提升河流的水質。在整個伊通河的城區段,像這樣起到“過濾器”作用的公園和觀光島還有5處。
如今,煥發活力的伊通河不僅讓河岸邊的遊客多瞭起來,連一些許久不見的昆蟲也重新現身。這種隻能在幹凈水面上行走的小蟲子叫水黽,因為有污染的水質會破壞水體表面張力,造成它不能行走,所以它的出現從側面也檢驗出水質的改善。
夏季,沿著33公裡的河岸綠道一路騎行,是生活在這座城市中最容易獲得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今天的伊通河不僅是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更成為城市綠色宜居的“生態軸”。將來,隨著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逐年提升,這條串起城市美景的大河將繼續為城市的發展註入“加速度”。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