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隴港學子在公祭伏羲大典現場采訪。\大公報實習記者李樂兒攝

  “華夏兒女聚首伏羲故裡,以雅樂之義致敬中華人文始祖太昊。”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祭祀伏羲世代傳承。據《史記》等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秦文公十年,百姓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禮祭祀伏羲。

  大典當日,天水城中隨處可見伏羲文化元素。通往祭祀廣場的大道上,有身著朝冠禮服的專職祭祀人員抬著盛有“太牢”之禮的食籮和各式各樣的菜肴、鮮果,在甘鼓、嗩吶、儀仗隊伍的護送下,繞場一周致祭太昊伏羲,以祈福華夏大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祭祀舞樂大典禮畢,參典群眾在聲聲箏曲的伴隨下,列隊前往伏羲廟獻花。《帝王世紀》記載,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長八尺一寸”。這是伏羲對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大歷史功績,當今以“弦”為特征的樂器,如板胡、二胡、馬頭琴、小提琴等,均當由“瑟”演變而來。來自香港福建中學的黃倩怡同學激動地表示,第一次參加伏羲大典,自己就被音樂和舞美深深震撼。音樂曲調多變,能聽得出古箏的好多種指法撥弦。還有最後飾演羲皇與帝後的演員走上臺來,兩邊揮舞著旗幟,好像走進瞭遠古時代。

  大公報實習記者師藝庭、林渲楠、朱奕臣、李樂兒、溫偉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