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學):懸羊砬子下,大棚林立。春風吹得塑料佈“嘩嘩”作響,與棚內幹活播放的音樂互為和聲。徐敬才拖著瘦長的身影在這裡進進出出,“為瞭讓菌絲均勻生長,我們正在把菌袋都翻一遍。”
12年前,這裡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多地少,幾乎傢傢都有貸款,窮得出瞭名。直到徐敬才發現瞭木耳這個“黑元寶”,大夥兒才走上瞭增收致富的快速路。如今,徐敬才所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鎮懸羊村,已多次跨入“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行列。
徐敬才在大棚內采摘黑木耳。受訪者供圖
與黑木耳的“結緣”也是一波三折。1996年,徐敬才從師范學校畢業後返鄉創業,燒酒、養牛、開面粉加工廠、木器廠、磚廠……多年的創業積累讓他成瞭小有名氣的農民企業傢,但鄉親們還掙紮在貧困線上。作為土生土長的懸羊村人,徐敬才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傢鄉變得更好,這時附近林場栽種黑木耳的歷史給瞭他啟示。而位於穆棱河西岸的懸羊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晝夜溫差大、濕度大,這樣獨特的氣候正適合栽種黑木耳。
2011年,徐敬才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後,在鎮裡組織下,帶著39個村民外出學習栽種黑木耳,回來後湊錢、貸款,開始幹瞭起來。第二年又擴大規模,不想卻遭瞭雹災,損失瞭近千萬元。“那個時候我感覺被推到瞭絕境。”徐敬才說。
痛定思痛,通過外出學習考察,徐敬才決定引進新技術,發展設施農業,改地栽木耳為棚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支持下,經過連續幾年的試探帶動發展,如今占地3000多畝的食用菌產業園區建起來瞭,不僅擁有近千棟標準化鋼結構菌棚和10個年產400萬袋菌包的工廠,還配套建設瞭菌種實驗室、養菌房、晾曬場、分選包裝車間、產品展示廳,帶動全村400多戶從事木耳生產,戶均年收入近30萬元。2018年全村木耳整體產值就已經突破億元,現在基本穩定在1.5億元左右。
食用菌產業園區一角。受訪者供圖
“2018年兒子結婚,我用當年種木耳的收入給兒子蓋瞭新房和養菌房,也買瞭車,又稍微動瞭點積蓄,就把婚禮辦瞭。”曾經的低保戶董俊江深有感觸,“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徐敬才也笑著說,現在村裡不興“彩禮”瞭,有的人傢娶媳婦的時候,女方都會要十萬袋的黑木耳菌包,作為婚後“小兩口”的生活保障。
過去那種看銀行臉色貸款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瞭。如今村民用的米面油基本不花錢,都是在銀行存款後得到的福利。那些存款較多的村民,甚至還從銀行開回瞭電動車。現在,村裡幾乎傢傢有轎車,二十多萬元的轎車也不稀奇。年輕人也不再外出打工,天天開著私傢車到園區“上班”。
以前靠貸款在村外包地的薑立波,生活曾捉襟見肘。栽種木耳後,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供完女兒讀完大學後,去年兒子也考上瞭大學。生活更有奔頭瞭,薑立波今年又增加瞭3個大棚的木耳。
懸羊村富瞭,徐敬才又有瞭新的打算。他準備在“種得好”的前提下,發展木耳經紀人隊伍,向“賣得好”要更大的效益,讓懸羊村的黑木耳走向全國。同時,他又在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幫助下,開始深入探索廢棄菌袋回收與綜合利用,將廢棄菌包粉碎分離,去除塑料,濕菌糠用來漚肥,幹菌糠壓塊成燃料,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之路。
“你看,現在有的已經冒出小芽瞭,很快就要掛起來生長瞭。”徐敬才隨手拿起一個菌包,笑呵呵地說,“5月下旬,頭茬木耳開采,到時棚內就是一個‘黑壓壓的世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