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華大地上豐饒的物產和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瞭大江南北就地取材的地方飲食特色。然而,作為傳統佳節,端午的節令美食往往都以甜糯的黏食和香酥的面食為主,體現出節日的團圓與和樂。

  在福建晉江,大傢圍爐而坐,正在品嘗端午小吃“煎堆”,古時稱為“煎䬾”,是餅狀面食。在福建晉江民間,流傳著“煎堆”補天的說法。古時,當地居民耕海牧田,端午前後常常陰雨連綿,盼晴心切的人們想出端午節吃“煎堆”的妙招,祈願天快放晴。清代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二十記載:“以米粉或面和物於油內煎之。” 將糯米粉、麥粉和白糖、清水混合,大火煎烤,是一份獨特的端午記憶,也傳承瞭古時端午的味道。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端午時節,“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在客傢聚居地江西安遠縣,大傢喜歡用艾草制作艾葉粄用來招待賓客,或用於祈福祭祀,延傳至今已有千百年。將艾草洗凈,放鍋內加水煲爛,煲時加堿水、適量油,將煲爛的艾草撈起、瀝幹水,放砧板上剁爛,艾草內加糯米粉和黏米粉和成面團,然後揉搓均勻,包香菇豬肉、蘿卜蕎頭餡兒加工成形後再蒸、煎。在傳承中,客傢人創新地在粄中加入韭菜、艾葉、香芋等食材增色添味,形成蒸、炸、煮等不同制作工藝,創新創造出100多種口味的艾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