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百色市有關專傢、文博工作者的聯合發掘中,考古隊在平果市黎明鄉蟠桃村那物屯對面的達洪江水庫庫區一個半島,發現一處古墓並挖掘出銅鼓和一批文物。經有關專傢初步認定:該古墓是一座戰國時期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出土的銅鼓為石寨山型,為戰國時期或更早時期的銅鼓。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環(有領牙玉璧)、玉玦、銅鉞、銅矛等玉器和青銅器。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稱,這次發掘,是廣西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廣西已多年未發掘出土年代這麼早的銅鼓瞭。考古隊還在該遺址及其上下遊發現瞭7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采集石器和玻璃隕石若幹件。

  據瞭解,古墓遺址原為村莊,1958年修建達洪江水庫後被淹沒,平常年份該半島有幾個月露出水面。今年由於天旱少雨,目前該半島仍未被完全淹沒。5月7日,平果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報告,達洪江水庫庫區疑似發現古墓。獲悉後,該館工作人員當晚便趕到現場采取保護措施。次日,百色市文物專傢也趕到現場,對散落的文物進行保護處理,隨後聯合發掘考古隊組成,文物挖掘工作由此開始。此後,發掘有序推進,古墓接連出土瞭銅鼓、銅鉞、銅矛等青銅器,以及玉環、玉玦等玉器。同時,考古隊隊員在古墓附近以10m×10m的探方規格進行發掘,發現瞭新石器時代石器及宋明清等朝代的陶瓷碎片等文物。目前,所有出土的文物均已移交至文物部門妥善保管。

  考古隊成員、百色市右江區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館員、所長黃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發掘有四個方面的重大收獲:

  一是發現瞭銅鼓傳播的新路徑。根據原先的考古研究,銅鼓在國內的傳播路徑,最早是由雲南沿江河傳播至廣西,再由廣西傳播至廣東、海南、湖南、湖北等地。然而,這一路徑到瞭田東一帶之後就斷線瞭,沒能發現由田東往外傳播的具體路徑。而這次發現的銅鼓,出土於平果市北部的紅水河支流,表明銅鼓的傳播路徑從田東向東北延伸到瞭平果市,進而傳播到紅水河流域。這就出現瞭一條新的銅鼓傳播路徑。

  二是墓主的身份等級很高,屬於部落頭領一級,這可以從墓中出土的文物得到證明。墓中發現的文物既有禮器,也有兵器,隨葬品的規格之高,在百色周邊的墓葬發掘中並不多見。

  三是新發現瞭7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隊在古墓所處的半島上發現瞭新石器時代遺址1處,同時在半島上下遊發現6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土瞭礪石、石砧等器物,同時采集到研磨器、磨光石斧(殘件)、斧錛毛坯等石器若幹件。

  四是發現瞭宋代到明清時期的陶瓷碎片。半島上,在達洪江水庫建設之前有村莊,有圩集,有當鋪,人類活動久遠綿延,遺留一批生活用陶瓷的殘碎片。以上四個方面收獲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聯系明顯、互相支撐的考古發現。

  目前,古墓搶救性發掘工作基本結束,考古隊隊員正在對文物進行保護處理,接下來將開展修復和研究工作。(總臺記者 王潔 左江日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