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工作坊在線舉辦。10位國內外資深專傢圍繞當前國際傳播工作實際問題開展授課,來自各級黨政機關、重點高校、媒體機構、我駐外使領館等機構逾萬人在線參加培訓。

  關鍵時期,關鍵時刻,由國傢引導,民間廣泛參與的此次國際傳播大練兵,究竟有何深意?

  融通中外是關鍵

  “自說自話”外宣套路行不通

  “內外宣不分”“外宣內宣化”成為當前國際傳播工作的難點和痛點。如何破解?工作坊聚焦問題導向,采用分組授課的教學方式,每組由“一中一外”兩位業內資深人士結對授課,既由國外授課嘉賓講述如何在國際語態下講好中國故事,又由國內授課嘉賓通過“話語轉換”進行深入闡釋,既打破本土與全球的隔閡,又避免簡單的“拿來主義”,受到學員普遍歡迎。

  國新辦對外推廣局局長吳旭在開班講話中指出,影像用視聽語言敘事,涉及話語體系、話語權。在加強中外聯合創作,推動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過程中,既要吸收借鑒國際先進表現手法,也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融通中外的鏡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

  △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區總編輯魏克然授課片段

  探索頻道近年來創作瞭《勇敢者的征程》等大量中外合拍影視節目,受到國際廣泛關註。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區總編輯魏克然在授課中表示,探索頻道的內容策略是“用世界的語態,講好中國故事”,即將探索頻道的全球敘事技巧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通,通過中外團隊聯合創作並在全球播出。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MIDA紀錄片導演計劃制片人韓蕾在授課中進一步分析瞭世界不同區域受眾的影像觀看習慣,鼓勵學員在影像創作中努力瞭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視覺敘事方式,跳出“自說自話”的外宣套路,在融通中外中實現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專業水平。

  情感共鳴是尺子

  衡量國際傳播到底有無實效

  新時代的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華大地上永遠不缺好故事。為什麼很多中國好故事講平庸甚至講差瞭?問題何解?以工作坊為紐帶,來自社會各行業的萬名學員深入交流,形成瞭一系列重要共識:講述中國故事要重個體故事而非宏大敘事、精準傳播不是不管受眾是誰的“盲傳播”、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敘事邏輯,更不能陷入西方話語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和海外受眾真正產生情感共鳴。

  有中國援非醫療隊學員在線提出問題:中國援非醫療工作做瞭那麼多年,還做得那樣好、那樣多,如何才能講好故事?

  美國資深電視制作人米切爾·法卡斯在互動中回應:“和中國一樣,非洲國傢希望獨立和強大,中國夢正成為許多非洲國傢夢的靈感來源。策劃節目,關鍵人物應該是當地人,中國援非醫療隊員應該扮演的是支持者和朋友的角色。通過這種方式,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故事被巧妙地內置於該地區的本土故事中,即‘我們來這裡是為瞭幫助你們,而不是利用你們’。”

  △美國導演法卡斯授課片段

  中國創作者要形成基於本身文化特質的敘事邏輯和風格。法卡斯進一步建議:“中國不是西方。中國與非洲的歷史連結不同於西方,不能照搬西方媒體講述非洲的方式。中國援非醫療隊員不是西方人,他們出生在中華文化之中,這種文化包含著責任感和對和平關系的尊重。當講述故事時,需要記住這些獨特之處。”

  法卡斯的觀點引發學員廣泛共鳴。來自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學員索朗德吉表示,通過這次學習,更直觀地感受到瞭中外話語體系的差異,以及在國際傳播中如何更好地跨越文化差異鴻溝,更好地制作國際傳播新聞產品。國際傳播不是簡單的語言互譯,要真正做到實現融通中外、情感共鳴的話語表達。

  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要做到自信自重

  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一些人缺乏自信自重,面對任何問題習慣先從自身找不足,對中國優勢看得不透,對中國潛力發掘不足。在交流中,大傢一致認為,真正做好國際傳播,固步自封要不得,崇洋思維同樣要不得。

  在工作坊授課中,紀錄片《中國》總導演李東珅深入闡述如何用影像新技術講述深厚悠久的中華歷史文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秦瑜明通過案例講述如何自信講述中國主題硬核故事。

  △西班牙導演奧黛授課片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做好國際傳播的自信植根於中國土地上的偉大實踐。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電影制作系高級講師奧黛·阿瓦迪亞在授課中表示,好的節目應該蘊含中華民族精神,彰顯中國人民品質。她說:“在《新中國之歌》節目中,我們首先告訴海外觀眾,這個故事之所以有趣,因為它充分體現瞭中華民族精神。我們需要打破海外觀眾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展示中國人民友好、聰慧、果敢和韌性。雖然不同文明間存在差異,但仍有很多共同點,我相信這些共同點始終應該是影片主題。”

  沒有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制度的自信自重,講好中國故事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研究室主任邱文平評價:“膜拜西方政治制度和金錢至上的群體大有人在,否認中國文明和英雄的歷史虛無主義也層出不窮。要想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講述者本身擁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深刻認知,對蓬勃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深刻認同。唯有如此,才不會淪為西方話語的傳聲筒,才能具有透視歷史的獨特眼光和中國特色的歷史視野。”

  面對偏見和謠言

  不做“沉默的羔羊”

  在美西方占據輿論霸權的當下,如何讓中國故事獲得世界人民共鳴?在交流中,大傢一致認為既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也不能刻意回避尖銳敏感問題。

  △奧斯卡導演柯文思授課片段

  兩屆奧斯卡獎獲得者柯文思在授課中表示,沉默不是面對偏見和謠言的好辦法,“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西方負面宣傳的對象。當我聽說中國因為偏見和謠言而受到指責時,心中不免會有忿忿不平之感。因為那些信息是失實的,需要盡力講述關於中國的真相,講述那些能觸及外國觀眾內心,撼動他們對中國恐懼和偏見的故事。”

  柯文思還建議將鏡頭更多對準普通中國人,通過生動個體故事折射中國偉大變革。他激勵工作坊學員:“我想我們是幸運的,能夠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在現代中國的偉大復興之路上不乏質疑之聲,但我們都可以盡一份微薄之力,展現中國人積極向上的風貌以及一個14億多人口國傢的非凡變革。”

  嗶哩嗶哩紀錄片制作中心高級顧問朱賢亮在授課中表示,十分認同外方導師的觀點,不要隻講自認為外國觀眾喜歡聽的話,要從普通人的故事切入,在平凡人的生活中尋找亮點,用煙火氣打動人心。

  面對國際輿論變局

  亟須變獨奏為合唱

  此次工作坊報名學員人數多達10019人,熱烈響應背後,體現瞭社會各行業已經從戰略高度看待國際傳播工作,工作坊的適時舉辦則激發和順應瞭這種積極性。

  近年來,隨著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國際輿論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有效應對國際輿論變局,匯集國際傳播眾智眾力,正是本次工作坊的主旨所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際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張迪評價:“我國國際傳播存在‘散’‘亂’等問題,缺乏有效的協同與整合。本次工作坊已超越視覺傳播本身,更是一次整合我國國際傳播多元主體力量的努力,這有潛力發展成為一個匯聚國際傳播多元化力量的標志性平臺。”

  本次工作坊是“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的重要環節。創作計劃旨在聚焦新時代中國故事,面向國內外廣泛征集紀實節目選題,資助支持中外導演開展聯合創作。

  約翰·拉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專傢梁怡評價:“在理論教學之外,工作坊還通過‘新時代·新影像’中外聯合創作計劃還面向國內外遴選、引導、扶持、鼓勵中外導演聯合創作,直接搭設瞭新時代對外國際傳播的平臺和橋梁,為加強國際傳播撒下瞭寶貴的種子。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