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從居住的小區步行一刻鐘,都能夠享受到哪些服務?能否滿足生活日常所需呢?不久前,商務部宣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所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是在社區裡步行15分鐘,大約一公裡的范圍內,就能夠找到各種店鋪和設施,滿足購物餐飲、養老托育、文化休閑等方方面面不同的需求。從2021年起,全國已經有80個地區進行瞭試點,建設瞭大約1400個生活圈,其中有不少是為老舊小區而建的。這些一刻鐘生活圈是怎麼打造出來的,建設的過程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記者在北京市的兩個社區,進行瞭一個多月的調研。
張莘宜是北京廣安門外街道蓮花河社區的社區書記。很長一段時間,她頻繁收到社區老人們的反映,要求建養老驛站,解決老人吃飯的問題。
蓮花河社區建成近20年,人口5000多人。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在步行一刻鐘,也就是社區周邊一公裡范圍內,超市、菜店等設施較為齊全,生活便利。但隨著社區進入老齡化,老年人占比逐漸超過瞭五分之一,對養老驛站的需求越發突顯。
在北京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動態地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蓮花河社區的一刻鐘生活圈便民商業分佈情況。圈內有一個養老驛站,但對於蓮花河社區的老人們來說,去這裡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困難,就是要過一條交通極為復雜的主幹道,路途非常不方便。除此之外,相鄰社區也有一個養老驛站,條件也不錯,老人們為什麼不去這裡呢?記者跟隨社區書記張莘宜實地走瞭一趟。
看來,周邊的養老驛站,確實很難解決蓮花河社區的老人用餐問題。老人們的訴求非常強烈,張莘宜更是心急如焚。他們計劃用社會資本投資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建養老驛站,但是擺在她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
蓮花河社區緊挨北京西客站,人流量大,地段好,周圍的商鋪一向不愁租售,業主不願意低價租給社區做公益。而小區內更是找不到閑置空間,這讓張莘宜十分發愁。
張莘宜面臨的難題其實並非個例。商務部研究院的副院長張威近年來一直在全國各地調研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情況。她發現,老小區經過多年發展,周邊的配套大多能滿足居民買菜、買藥等基本需求。近年來,居民對生活品質有瞭更高的要求。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是要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老舊小區空間不足,又是在建設過程中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早年社區在建設的時候,可能對這一部分沒有考慮那麼周全。所以現在老舊小區裡面商業設施沒有那麼齊全,所有的東西都固定在那,我們解決的就是如何盤活存量的問題。”
如何盤活存量,找出可利用空間,增加便民設施呢,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想瞭不少辦法。北京和平裡北街,一輛“退役”閑置的公交車,經過改造變成瞭一個“小型菜場”;浙江杭州,廢棄核酸亭改造成瞭“亞運青年微站”,向市民提供便民服務;廈門東渡片區,利用老舊小區改造之機整合低效閑置空間,建設鄰裡食堂等等。
張威:“把社會上一些閑置資源跟社區居民消費需求更好結合,帶動社會資本增強市場化投入,滿足老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需求。各傢有各傢的難處,但各傢也都有各傢的高招。”
經過大半年的尋找,5月中旬,張莘宜終於等到瞭一個好消息。社區的一個底商因為租約到期空瞭出來,而業主是國資企業,正有意往養老服務領域發展,雙方一拍即合。房子找到瞭,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難題。按照西城區每兩萬人至少配置一個養老驛站的規定,廣外街道已經達到瞭配置要求。蓮花河社區還能不能再增加一個養老驛站呢?
張莘宜把社區老人的需求和他們想到的辦法反饋給瞭廣外街道,街道負責人經過調研和實地考察,同意瞭蓮花河社區的想法。目前,蓮花河社區養老驛站的建設申請已經提交給相關部門,正在審批過程中。
張威:“大部分的時候,商業規劃我們都是自上而下推的,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更多體現的是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就是他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我們就解決什麼。我們不鼓勵一刀切,更多希望各地能結合所在城市以及不同小區的消費發展需求,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積極主動創新。”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缺什麼補什麼,因地制宜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宗旨。與蓮花河社區同屬一個街道的茶馬南街社區,是以茶產業為主的大型商住混合社區。這裡茶鋪林立,商業發達,周邊居民的休閑活動空間受到瞭大幅擠壓,他們很希望有一個公共活動空間,在裡面能有閱讀區、體育運動區和小劇場等等。廣外街道引入瞭社會資本,想在社區打造這樣一個活動空間,經過多方尋找,好不容易在茶城裡找到瞭一個閑置地下倉庫。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個倉庫在規劃時就明確要求隻能用於倉儲貨物,不能進行別的用途,如果要改變用途,手續非常繁瑣,這下街道辦也犯瞭難。
記者調研發現,老舊小區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碰到的普遍難題:一是小區空間不足,另一個就是空間規劃用途與使用用途不相符,在變更用途方面遇到政策上的掣肘。
解決這樣的難題,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突破。廣外街道瞭解到,近年來,商務部等12個部門出臺《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明確“推動土地復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房屋設施”。北京市相繼出臺瞭多個措施鼓勵利用閑置空間進行便民商業服務,這為茶馬南街社區的難題提供瞭破解思路。
他們順利將倉庫空間的使用范圍變更為便民服務,這樣,閱讀區、體育活動區、理發店等都能夠進駐瞭,但是小劇場還是被卡在瞭門外。
廣外第三空間負責人李楠:“如果不商演的話是可以的,商演的小劇場不在商務局列的便民服務清單裡頭。”
李楠是承包這個便民服務空間的負責人,他希望能夠將小劇場的一部分時間開放給商演有所盈利,以此來覆蓋投入。社區和街道辦認為,這樣的想法並無不妥,但是,現行的政策在這方面是個空白。
是否將經營類小劇場納入到便民服務清單中,相關部門和街道一起協商瞭多次,前前後後經歷瞭近半年的時間。最終,在確定便民活動空間大部分時間用於公益,小部分用於經營後,西城區多個部門決定,共同做一個突破。
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局副局長劉軍:“最後給予辦理過程開瞭綠燈,允許做相應的工作。但是在做小劇場的過程中,因為人員聚集,又在地下,我們依托相關部門也對它進行瞭嚴格審核,達到要求以後,我們才給予瞭有關手續上的通過。”
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小劇場終於落成,平日,這裡就成為瞭社區活動的聚集地,周圍社區的老年合唱團就在這裡排練。
張威:“政府不是選手,政府更多是解決一些靠市場力量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通過政府介入引導,能夠讓整個模式運行起來。現在各個部門積極努力,在守住安全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進行柔性管理,來進行一些傳統流通治理領域的制度性改革和創新,更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滿足感。”
5月20日,小劇場迎來瞭首場商業演出。
據瞭解,商務部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納入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踐行“商務為民”的具體行動,推動主題教育與便民生活圈建設相結合,近期將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指導各地構建多類型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缺什麼補什麼,百姓有什麼需求,政府部門就做什麼,努力把社區裡的短板補齊,讓服務更便利,設施更齊備,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