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蘇菁菁

  截至2022年,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經從重引入初期的70餘隻增長到1萬隻以上。作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從野外滅絕到重新引入,從種群復壯到放歸野外,麋鹿在中國的“重生”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樣板。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一片濕地中,一群麋鹿正享受著怡然閑趣。它們行動穩健,體態豐腴,有些在低頭吃草,有些在水中撒歡,還有一些則臥在草地上休息。從芒種時節開始,麋鹿就會進入求偶期。每年這個時期,麋鹿苑內會上演一場“鹿王爭霸賽”,成為南海子麋鹿苑的一大盛事。

  麋鹿,又稱“四不像”,擁有著鹿角、馬頭、驢尾、牛蹄,擅長遊泳。

  麋鹿起源於中國,它曾擁有過輝煌的歷史,中國古書中不乏關於麋鹿的典故與詩句;它也一度瀕臨滅絕,在顛沛流離中漂泊異鄉;如今,麋鹿早已返回故土,重新煥發種群生機。

  近日,在第63期科學咖啡館活動中,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為在場觀眾講述瞭麋鹿種群的前世今生與我國麋鹿保護的多項舉措。作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從野外滅絕到重新引入,從種群復壯到放歸野外,麋鹿在中國的“重生”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樣板。

  麋鹿的歷史曲折而傳奇

  麋鹿屬鹿科,喜歡氣候溫和的沼澤濕地,曾廣泛分佈在我國長江、黃河流域的平原與沼澤地帶,擁有200萬至300萬年的歷史。

  “麋鹿的角一般在冬至前後脫落,脫落的角可立而不倒。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麋鹿作為冬狩的主要對象,成為一種‘守時待歲’的儀式。”白加德說。

  在商周時期,麋鹿種群數量最多,達到頂峰。傳說薑子牙的坐騎就是麋鹿。

  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和人為捕獵等多種因素影響,麋鹿的野生種群數量逐漸減少。

  “清朝初期,我國境內最後一群麋鹿被放養在北京南苑。”白加德說,1865年, 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在北京南苑發現瞭麋鹿,並將麋鹿標本運至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從此,中國麋鹿名揚世界。

  清朝同治年間開始,英法德等國陸續從北京南苑運走瞭幾十隻麋鹿。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南苑僅存的少量麋鹿遭到西方列強的劫殺。至此, 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1894年至1901年,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收集瞭散落在歐洲的18隻麋鹿,飼養於烏邦寺莊園中。烏邦寺莊園環境優美,擁有草地、湖泊與丘陵,適合麋鹿生存。從此,這18隻麋鹿在烏邦寺莊園中繁衍生息,它們的後代也不斷擴散到世界各地。

  “三步走”助力麋鹿本土“重生”

  新中國成立後,讓麋鹿“回傢”的工作陸續啟動。

  白加德告訴記者,我國麋鹿種群重建與保護的工作可以總結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種群復壯,第二步是遷地保護,第三步是野外放歸。

  種群復壯,是指通過擴繁讓麋鹿擁有足夠的基礎種群。

  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從烏邦寺莊園重新引入瞭38隻麋鹿,這38隻麋鹿漂洋過海,定居於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科研人員清除濕地淤泥,引入清潔水源,種植大麥草、苜蓿草等優質牧草,為麋鹿精心準備食譜。

  1986年,又有39隻麋鹿遠渡重洋,從英國倫敦等地的動物園移居至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精心的照料使麋鹿擴繁工作進展順利。1996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數量增長瞭5.5倍,達到250隻,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麋鹿數量增長瞭9倍,達到388隻。

  第二步是遷地保護。所謂遷地保護,是指為瞭有效保護一個物種,把該物種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一個適合該物種棲息的地方。

  白加德指出,物種棲息地的遷移,能夠為哺乳類動物的基因帶來微小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將增加麋鹿的遺傳多樣性,提高其進化潛能、健康狀況與抵禦環境變化的能力。

  據瞭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制定瞭遷地保護規劃, 將部分麋鹿輸出至湖北石首市的長江天鵝洲濕地,當地為此建立瞭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南海子麋鹿苑累計向外“輸出”麋鹿近600隻。

  截至2022年,全國已相繼建立瞭89個麋鹿遷地保護種群。

  野外放歸是麋鹿保護的最終目標。1993年10月起,陸續有麋鹿被送至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它們成為野外放歸適應訓練的重要“選手”。

  1998年長江發生洪災,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圍欄被沖垮,34隻麋鹿趁機“外逃”。

  “麋鹿是遊泳高手。”白加德笑著說,“逃逸的麋鹿可能感到天地開闊,有的在保護區附近的楊坡坦和三合垸安傢落戶,有的幹脆橫跨長江,從長江北遊到瞭長江南,一路逃到瞭湖南的東洞庭湖。”截至2022年底,外逃群體在3個區域形成的自然種群數量均超過200隻。

  2018年,47隻麋鹿被野放至江西鄱陽湖濕地區域,目前也已實現瞭野外自由繁殖。

  打造野生動物保護樣板

  麋鹿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之一,保護麋鹿對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22年,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經從重引入初期的70餘隻增長到1萬隻以上。其中,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有麋鹿7000餘隻,湖北石首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麋鹿數量突破1500隻。多年來,種群數量的大幅增長,幫助麋鹿保護突破遺傳瓶頸,為麋鹿的生生不息建立瞭“基因庫”。

  目前,麋鹿自然種群成功誕生,其分佈已接近麋鹿的歷史分佈區域。

  同時,我國也在麋鹿生物學研究中取得瞭多項成果,不僅逐步形成瞭麋鹿飼養管理技術,還在麋鹿組織解剖及疾病防治防控方面取得突破,為進一步保護麋鹿提供瞭科學支撐。

  2021年2月,《科學》發佈瞭一篇名為《逆轉中國麋鹿的滅絕》的文章。研究指出,中國麋鹿野生種群重建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

  2021年10月,麋鹿的保護成果被寫入《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從本土滅絕到繁衍復壯,中國麋鹿保護取得瞭優異成績,獲得瞭廣泛認可。

  盡管如此,中國麋鹿種群的重建仍然面臨挑戰。例如,目前我國缺乏統一的保護整體規劃和監測平臺、麋鹿遺傳多樣性匱乏、野生分佈點少、麋鹿保護缺少國際交流機制等。麋鹿保護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多方的共同配合。

  江蘇大豐麋鹿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全保衛處副處長薛丹丹表示,麋鹿是從滅絕線上“拉”回來的物種,能在原生地實現種群健康穩定發展,是一代代麋鹿守護者努力的成果,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

  “麋鹿在國力衰弱時滅絕,在國力強盛時復興,其歷史曲折而傳奇。”白加德感慨道,麋鹿物種的成功保護,是“國傢興、麋鹿興”的有力見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