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指出,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傢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佈在“三北”地區,而且荒漠化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高度耦合。長期以來,我國將防治荒漠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采取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

  這幾天,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紅旗村的黨建國正在地裡忙活著查看玉米的生長情況。玉米長勢不錯,黨建國覺得今年的收成也有瞭保障。

  風沙大是過去紅旗村村民們最憂心的事兒。

  如今,村民們之所以能夠踏踏實實種地,是因為不遠處的巴彥淖爾市國營新華林場種下的這些鬱鬱蔥蔥的防風固沙林,這些樹木成瞭農田的“防風防沙墻”。

  在林場裡,不僅有高大的楊樹、柳樹和榆樹,還有低矮的紫穗槐和楊柴等灌木。看著眼前的這一片生機盎然,誰能想到,它們生長的這個地方曾經遍佈沙丘、荒灘、鹽堿地。

  賈克明老人今年七十八歲瞭,六十多年前,十幾歲的他從山東來到瞭這裡,第一次見到漫天黃沙,年少的賈克明呆住瞭。

  為瞭減少風沙帶來的危害,1960年,國傢專門成立新華林場,開始植樹造林工作,賈克明成為瞭第一代職工。

  在沙地和鹽堿地上造林,難度非常大。賈克明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風沙天氣帶來的極端考驗。

  老人傢說,不僅一日三餐難以保障,風沙打在臉上,太陽曬在身上,皮膚也很快就脫瞭一層皮。可最難過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夜以繼日、千辛萬苦種下的樹苗成活率並不高。

  時間久瞭,一些人也從最初的幹勁十足變得心灰意冷。更多相信並決心讓沙漠變成綠洲的人堅守瞭下來。

  當時,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為瞭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1978年,規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啟動,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種草,持續修復自然生態。有瞭國傢支持,職工們也更加有瞭動力,慢慢地大傢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造林方法。

  惡劣的環境之下,這裡成活的每一棵樹都凝結著眾人的心血。

  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要讓沙漠變綠洲、夢想成現實,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賈玉林是賈克明老人的兒子,1982年,他也成為瞭林場一名職工,和父親一起種樹。

  人工取水、人工運苗,抱著樹苗在沙地裡一走便是好幾公裡。艱苦的環境下,僅僅工作瞭幾天,年輕的賈玉林就想放棄瞭。但是,父親的一番話,讓他堅持瞭下來。

  賈玉林:“父親說,這個樹全部成活瞭以後沙就不會動瞭,過去漫天黃沙,堅持下來能把這片沙固住,也是一種很好的感覺。父輩這麼多年堅持下來,我也就適應瞭。”

  幾十年過去瞭,父輩的夢想在下一代人的手中被接續下來。防沙治沙是精神的對壘,也是物質的角力。近年來,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的實施,林場也得到瞭更大的支持。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副場長葛文斌:“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傢造林經費增加瞭投入,造林的面積也增大瞭,2013年以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共投入經費850萬,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投入經費600萬,主要用於苗木,土地整改,機械化造林。”

  要讓治沙真正起到效果,科學的方法必不可少。新疆楊,是國營新華林場的“明星”,它喜光、耐寒、耐幹旱,是這裡的“生存能手”。

  可是這樹種中的“明星”來得卻並不容易,曾經,為瞭培育它在這裡生長,大傢夥可沒少花心思。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林業和草原局臨河區分局產業辦主任高玉蓮:“不知道這個習性是什麼樣的,就是知道它是扦插育苗的形式來繁育。當時各種林業生產技術都比較落後,一開始看見缺水就澆澆水,苗就死瞭,不懂技術。”

  沙地中的樹苗金貴得很,一開始因為不懂技術,樹苗存活率低,林場職工非常焦急。

  高玉蓮:“後來發現比較好一點的地和地力條件差的地,為什麼澆一次水有的死瞭,有的就沒死?人們在逐步探索發現,因為鹽堿太重,在鹽堿地育苗逐步開始,苗子長出來的時候就少澆水,不缺水的情況下能讓根系發達一些,苗子有一定的抗性再開始澆水。”

  經過反復摸索,培育的規律終於找到瞭,新疆楊在這裡紮下瞭根,逐漸長大,慢慢成林。

  高玉蓮:“我們通過相應的一系列技術手段,現在新疆楊的育苗成活率基本達到85%—90%,比過去有質的飛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人們的努力下,成活率提高瞭,樹種也更加豐富。不但育苗更加科學,隨著探索的深入,大傢也逐漸摸清瞭提高造林效果的方法。

  樹木高矮、粗細、喬灌搭配,成活率不斷提升。而要做到“綠進沙退”,就要與風沙搶時間。隨著科技融入造林工作,造林效率和質量也得到瞭大大提升。

  63年,累計植樹430萬株。在國營新華林場5.2萬畝的土地面積中,沙地面積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2.15萬畝縮小到0.5萬畝,森林覆蓋率也提高到65%。

  像新華林場一代代人創造出的“綠色奇跡”一樣,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盡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沙化土地面積大、分佈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因此,防沙治沙依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要對得起祖先和後代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來擔起這份重擔。

  賈培是新華林場的護林員,也是賈傢的第三代,這個90後的年輕人其實可以選擇走出去,但是他依然留瞭下來。

  今天,在新華林場,人們不僅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更能時刻感受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精神代代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去年底公佈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這是一場硬仗。隻有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鍥而不舍,才能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