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鳳凰山水庫工程開工,江西省鄱陽湖康山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開工,重慶市藻渡水庫主體工程開工……今年上半年,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密集開工,國傢水網越織越牢。
國傢水網是國傢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傢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傢水網總體格局,國傢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
國傢水網是一張什麼“網”?
5月30日,吉林省水網骨幹工程在東豐縣金牛支洞施工現場開工。工程匡算總投資670億元,是《規劃綱要》公佈後,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國傢水網重大骨幹工程。工程建成後,每年將有10億立方米優質水源,通過530公裡隧洞、管線輸送到幹渴的吉林中西部大地,使865萬人受益。
國傢水網是一張什麼“網”?《規劃綱要》給出瞭明確答案:國傢水網是以自然河湖為基礎、引調排水工程為通道、調蓄工程為結點、智慧調控為手段,集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體系。
中國規模龐大的水利設施,為國傢水網建設提供瞭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開展瞭波瀾壯闊的水利建設,建成瞭世界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中國已建成各類水庫9.8萬多座,總庫容9000多億立方米;建成大中型灌區7330多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37億畝。各類水利工程逐步由點向網、由分散向系統發展。
國傢水網分為國傢骨幹網、省級水網、市級水網、縣級水網。據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國傢水網主骨架由主網及區域網組成。主網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工程為輸水大動脈,以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為重要調蓄結點。國傢水網建設正從“綱”“目”“結”三個方面加快推進。
李國英表示,構建國傢水網之“綱”,就是以大江大河幹流及重要江河湖泊為基礎,以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為重點,科學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排水工程規劃建設,加快構建國傢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織密國傢水網之“目”,就是加快國傢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與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推進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和引調排水工程建設,形成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水網格。打牢國傢水網之“結”,就是加快推進控制性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綜合考慮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發電、生態等功能,加強流域水工程的聯合調度,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
今年以來,國傢水網建設進一步提速。引江濟淮二期、引漢濟渭二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建設,西藏拉薩旁多引水、福建金門供水水源保障等水網工程開工建設,雲南滇中引水二期、河北雄安幹渠、甘肅白龍江引水等一批水網骨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
中國水旱災害頻發,大江大河中下遊地區易受流域性洪水、強臺風等沖擊,中西部地區易受強降雨、山洪災害等威脅。加快構建國傢水網,是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的迫切要求。
流域防洪減災,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是關鍵。
5月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工程任務是拓寬、浚深河道,進一步擴大淮河下遊洪水出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達到300年一遇,減輕淮河中遊防洪除澇壓力。作為沿淮人民翹首以盼的流域防洪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將歷史性地解決淮河下遊泄洪不暢的問題。
《規劃綱要》提出,“以河道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加快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及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暢通和河勢穩定,全面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表示,目前,中國已建成1—5級堤防33.1萬公裡,但是部分堤防不達標。下一步,將全面推進大江大河大湖堤防達標建設,開展達標建設三年提升行動。同時,加快實施中小河流系統治理,減輕河道淤積萎縮,恢復河道行洪能力。
流域防洪減災,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是重點。
流域控制性水庫工程對調蓄洪水至關重要。今年以來,流域控制性水庫工程加快建設。2月6日,安徽省鳳凰山水庫工程開工。工程建成後,郎溪縣南豐圩防洪標準將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5月20日,重慶市藻渡水庫主體工程開工。工程建成後,綦江城區防洪能力將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6月2日,黑龍江省閣山水庫工程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階段驗收。工程建成後,呼蘭河支流努敏河下遊防洪標準將由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
《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實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水庫工程建設,提高江河洪水調蓄能力,努力爭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動權”。
張祥偉表示,下一步將加快黃河流域東莊、珠江流域大藤峽、長江流域姚傢平等一批在建防洪骨幹水庫實施進度,盡早建成發揮效益。同時,積極推進已經論證多年的黃河流域古賢、黑山峽,珠江流域洋溪等一批擬建的控制性水庫盡早開工建設。
目前,中國七大流域基本形成瞭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瞭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但是,流域防洪減災體系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有的流域洪水‘蓄’和‘排’的能力還不高,監測預警體系不完善。”張祥偉說,下一步將重點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
建成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
中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加快構建國傢水網、建設重大引調水工程,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必然要求。
5月31日20時,位於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六五河節制閘緩緩關閉,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2022—2023年度調水任務完成,本年度向黃河以北調水2.77億立方米。這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的第十個調水年度。
隨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中國跨流域跨區域水網格局逐步形成。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20億立方米,成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線,直接受益人口超1.5億人,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近100億立方米,發揮瞭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互聯互通,加快形成戰略性輸水通道,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2022年,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建設,拉開瞭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帷幕。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近日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南水北調總體規劃修編,推進東線二期可研論證和西線工程規劃編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佈局”。
近年來,除瞭南水北調工程外,還有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或實現重要節點目標。
2021年1月,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水源,全線自流引水,向鄂北地區沿線3市7縣482萬人口供水,灌溉耕地380萬畝,有效緩解鄂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
2022年12月,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引江濟淮工程供水范圍涉及皖豫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裡,受益范圍7.06萬平方公裡,惠及皖北、豫東5000多萬人口,形成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
2023年4月,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洞主體工程完工。按工程計劃,今年6月底可向陜西省西安市先期供水。工程建成後,預計年調水量達到15億立方米,惠及人口超1000萬。
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
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用水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水質污染、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加快構建國傢水網,是解決生態環境累積欠賬、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傢水網建設過程中,河湖生態保護治理不斷加強,河湖生態環境加快復蘇。
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這便是相城區的“一河一策”“一片一策”制度。河湖無論是“生病”“健康”還是“亞健康”,都有細化標準和詳細記錄。相城區夏圩港曾因附近小區雨污水管混接,加之河道底泥淤積較深,“生瞭病”。根據“病歷”,相城區首先對附近小區2315戶住宅進行瞭雨污分流改造,又對夏圩港實施清淤、疏浚。如今的夏圩港恢復瞭往日的美麗。
近年來,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日益精細化。2月,水利部印發《2023年河湖管理工作要點》,提出“2023年全面啟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全國河湖健康檔案庫”。3月,水利部公佈《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一河(湖)一策”方案編制工作,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在國傢水網建設過程中,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通過強化節水、禁采限采、地下水回補等方式,逐步實現采補平衡。
華北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地下水“漏鬥區”,地下水超采一度十分嚴重。河北省邢臺市自古就有“百泉之城”的美稱。歷史上,邢臺市百泉泉群是一片清泉噴湧、蘆葦密佈的水域。由於長期超采地下水,上世紀80年代,百泉泉群幹涸瞭。2014年起,邢臺市通過管控取用地下水、調整農業結構、實施河渠生態補水等措施,逐步推進地下水位持續回升。2021年以來,百泉泉群實現持續穩定復湧。
3月,水利部聯合財政部、國傢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案》,全面部署三江平原等10個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明確提出“到2025年,重點區域較現狀水平年壓減地下水超采量46億立方米左右,壓減比例超40%”。
在國傢水網建設過程中,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作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地區實現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轉變。
黃河流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經過多年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由監測以來最嚴重的45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3.13萬平方公裡,同時黃河輸沙量大幅減少,黃土高原歷史性實現主色調由“黃”轉“綠”。
李國英表示,統籌解決好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需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傢水網,充分發揮其水資源優化配置、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系統保護等綜合功能。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