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有著千年官窯史、六百餘年禦窯史的江西景德鎮,是一座以陶瓷產業支撐發展的城市。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景德鎮陶瓷出口5.16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藝術瓷出口5543萬元,同比增長89%。千年陶瓷文化在傳承保護中如何不斷活起來、亮起來、熱起來?馬上跟隨記者一起去探索那裡高超的制瓷技藝。

總臺記者 殷一元:夜晚的景德鎮流光溢彩、窯火不熄,千年瓷都古老、現代又充滿新活力。我現在是在景德鎮的禦窯博物館,千萬件出土的古瓷碎片拼接出瞭瓷都瑰麗的歷史文化,數千件陶瓷精品為我們呈現出瞭匠人高超的制瓷工藝。這裡也被遊客稱之為“星空博物館”,因為它24小時不打烊,獨特的光影效果每天讓無數遊客夜晚在這裡流連忘返。抬頭可以仰望到歷史的星空,而俯首就能觸摸到歲月的溫度,夜晚讓古老的瓷都格外迷人。那麼一件件精美瓷器背後究竟還藏著哪些故事,它們又是被如何制作出來的呢?

現在是晚上的8點多,但是在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裡,我們看到還有很多畫師匠人們正在瓷杯上聚精會神地繪畫。他們要用細毛筆一點一點地暈染,光是一種顏色就要表現出濃淡、深淺等多種不同的色調。既要有傳統的古韻,又要體現出現代瓷繪的新意,您看這個就是他們剛剛完成的一件作品。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歷史悠久,直到今天這裡依然保持著這種其他產區無法比擬的地方生產特色。從拉坯、利坯到補水、上釉,直到燒制,每一個制作環節都要有專業的匠人來負責,而有一些工藝更需要在夜晚來進行。

在我手中的這款瓷杯名字叫胭脂紅彩瓷,因為它科技含量較高,而且造價比較昂貴,在過去一直被用作宮廷用瓷,對於它而言,在眾多工序當中,有一道工序在夜晚操作尤為重要,那就是軋道。軋道在過去被稱為“錦上添花”,專業的匠人也叫它“扒花”。這道工序一定要在室外光線較暗 ,而室內有明亮光源的情況下操作。因為它的操作工藝相當復雜,非常考驗耐心和技巧,匠人們需要在胭脂紅的色料上用一種類似銹花針的工具勾畫出下層的青花圖案,在操作中需要嚴格控制走向,必須一氣呵成,不能出現一絲一毫的誤差,否則就意味著這個瓷胎作廢瞭。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朱筱平:您別看這個杯子小,它總共軋道(扒花)有2600多針,稍微大一點的杯子可能要1萬多針。還有,這個杯子在行業術語裡叫落針無悔,99步走完,最後一針軋差瞭,這個杯子就要推倒重來。我們在千百年來傳承祖輩技藝的同時也在優化工藝,現在優等品率已經達到85%,這就使得制作成本大幅降低。

幹粉“搖身”變白瓷 工廠自動化的新“魔力”

如果說,夜晚每一簇跳動窯火的背後傳承的是技藝與匠心,那麼在景德鎮陶瓷工業園區陶瓷智造工坊的生產車間,則是現代科技為陶瓷生產插上瞭工業化、智能化的“翅膀”。

晚上10時之後,整個廠區信號燈閃爍,機械臂伸展,整個生產流程全部自動化。

總臺記者 殷一元:您眼前看到的這個類似於火車車廂一樣的大東西,叫高溫還原隧道窯。它光長度就有62米,原料經過成型、素燒、上釉等一系列工藝之後,一個個搭載產品的窯車就會自動進入隧道之內,經過14個小時1380℃的高溫燒制,就完成化泥成瓷的蛻變,形成現在看到的這些潔白如玉的精美瓷器。而像這樣的隧道窯,整個企業有兩座,日產量高達3萬件。因為起燃一次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窯爐需要24小時運轉。那麼如何保證它的產能呢?

大傢往這看,這是一臺等靜壓設備,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短短幾秒內就可以做出一件完整的瓷坯。不同於我們理解的在制作之前需要將瓷泥放入到模具裡進行滾壓才能成型,這臺設備通過300公斤的壓力就可以將這些幹粉直接壓制成型,而由於這些幹粉的吸水率比較低,所以直接省去瞭烘幹的環節,縮短瞭三分之一的制作流程。

借助全球最先進的設備工藝和智能化軟件,生產效率提高瞭80%,變形率從15%降到5%,而最關鍵的是,全程自動機械化可以讓每一件瓷器實現標準化生產。

江西景德鎮某陶瓷企業董事長 包義:這是一條全自動化上釉生產線,可以同時給10個坯體上釉。所以,這臺設備的產能可以達到每小時1500件,而相比於過去傳統的人工上釉,可能一個工人一天也就做到1500件,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通過自動化上釉的工藝,會讓我們的釉面更加均勻,釉面質量更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