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根據網上數據監測和網民舉報,對5月網絡謠言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曲解政策、以圖牟利型謠言,以及炒作熱點、博取眼球型謠言占多數,造謠者以無中生有、虛假宣傳、剪輯拼接、搭蹭熱點等手法造謠傳謠,引發群眾恐慌、擾亂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曲解政策誘騙群眾圖牟利。公共政策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一直是輿論關註焦點。5月以來,一些機構或個人杜撰、歪解相關政策信息,企圖誤導群眾、從中牟利。比如,部分培訓機構對“社工證”進行虛假、誇大宣傳,聲稱“考取‘社工證’後‘包分配、優先錄取為公務員’”,以誘導公眾付費參與培訓和考證;一些違規代繳社保的機構為獲取非法收入,將靈活就業人員與企業職工均參加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故意歪曲解讀為“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和“職工社保”兩種不存在的“社保”,並捏造“收費可將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轉為職工社保”的不實信息。更有甚者,假借國傢發改委名義,杜撰子虛烏有的“國傢補短板強弱項領導小組”,宣稱“可幫助每個市縣獲得百億元政府補貼資金”,幹擾推進城鎮化建設工作秩序。

  炮制熱點博人眼球騙流量。一些網民為博取眼球,增加粉絲量和流量,以剪輯拼接手法制作虛假視頻並在短視頻平臺大范圍傳播,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有網民為引流吸粉,將隨手拍攝的一段應急演練視頻配上“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雲南省等地將發生重大地質災害”等字眼在網絡平臺發佈,引發群眾恐慌;有網民為博眼球,將自己在廣東佛山某醫院看病時拍攝的“醫護人員單手持嬰兒模型”的視頻剪輯,並配上“嬰兒哭聲”背景音發佈,引發網民對“醫院工作人員虐待嬰兒”的猜疑,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浙江金華橫店影視城“婆孫平移插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有網民為蹭熱點,謊稱自己為該視頻購買5萬元流量增加熱度,以達到博人眼球、吸引關註的目的。此外,“安徽蚌埠懷遠渦河三橋成為網紅‘跳橋地’”“八達嶺長城景區賣‘天價’礦泉水”等不實視頻,都是視頻發佈者故意捏造虛假信息制造的假“社會熱點”,這些謠言幹擾正常秩序,造謠者均被公安機關依法作出處罰。

  傳“偽科普”販賣焦慮引恐慌。5月以來,全國多地入夏,迎來炎熱高溫天氣,與季節關聯性較強的科普信息備受關註,“空調反復開關能省電”“夏天吃‘苦’勝似進補”等誤區信息也隨之被炒作、散佈。特別是近來新冠“二陽”病例增多,“新冠抗體半年保護期”“新冠病毒新型變異株”等信息在網上引發熱議,給民眾心裡平添“忐忑”。於是,有人借機搭蹭熱點,以“科普”之名捏造“一個人不管多健康,多強壯,最多隻能感染新冠8次,第9次人就沒瞭……”等聳人聽聞的謠言,盡管有專傢駁斥其“純屬無稽之談,毫無科學依據”,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瞭部分人群的恐慌情緒。

  縱觀5月網絡謠言,除瞭上述三類,還需警惕的是,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實施詐騙或造謠的案例日漸增多。比如,近來上海、福州、溫州等多地發生騙子通過智能AI換臉和擬聲技術,佯裝受害人好友通過社交媒體實施詐騙的案件,受害人損失巨大;還有自媒體為吸粉絲、蹭流量,利用AI炮制“甘肅一火車撞上修路工人,致9人死亡”的虛假信息,擾亂視聽,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此外,隨著高考高招季以及夏季汛期的臨近,有關考試考題、填報志願、防汛抗旱等方面的謠言或有潛滋暗長的苗頭,對此需提高警惕和加以防范。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提醒廣大網民,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應嚴格遵守國傢法律法規和各平臺社區規則,依法上網、文明上網,共同維護清朗網絡空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