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論述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本內涵,並著重就“第二個結合”作瞭全面深刻的闡述,科學回答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學理意義。

  理論創新源於實踐創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和理論創新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創新性的繼承和運用。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他曾用“實事求是”這一《漢書》中的古語來概括黨的思想路線,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他賦予“實事求是”以“解放思想”的新內涵,並用“小康社會”來標識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也都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過多次深刻的論述,如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兩個先鋒隊”思想、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功范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歷史傳承的正確把握、對文化復興和文明進步的不懈追求,開辟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我們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實踐進行的深刻理論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瞭新高度。

  創新的理論因為把握瞭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領導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對“第二個結合”創新實踐的可能性、現實性及其三重歷史效應等的真理性闡釋。

  “第二個結合”之所以是可能的,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彼此契合的思想傳統,它們的相遇能夠產生創造新價值、新思想、新事物的化學反應。“第二個結合”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須”上,而是確實存在這種結合的可能性,即不僅必須結合,而且能夠結合。結合的前提在於兩者是否存在契合性,存在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在最深層的價值觀方面卻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誕生於現代工業文明的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顯而易見的高度契合性。這些存在高度契合性的價值觀念原本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要維護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封建政治制度固結在一起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固結的風化和松動,它們變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具有一般性,獲得客觀理解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已經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其原有的觀念系統中解析出來,並在新的基礎上加以重構。馬克思指出:“中國社會主義之於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這也正是“第二個結合”之所以可能的內在規定性。

  “第二個結合”之所以是現實的,就在於雙方的“結合”是積極的、生產性的,造就瞭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第一個結合”的積極成果,也是“第二個結合”的積極成果。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其最新篇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讓馬克思主義充盈濃鬱的中國味、在中國牢牢紮根,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鮮活的時代氣韻、成為現代的,最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基礎上造就瞭一個有機統一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新形態。這一文化新形態是新生的,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它的未來必然是星辰大海。

  作為實踐創新的成功典范,“第二個結合”所釋放的歷史效應是巨大的。首先,“第二個結合”築牢瞭道路根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第二個結合”拓展瞭歷史縱深、強化瞭文化根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繼承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實現瞭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和哲學智慧的創新發展,是人類文明形態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新發展,也是對古代“天下”體系的創造性轉化,而胸懷天下更是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與“天下為公”理念的創造性融合,展現瞭共產黨人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擔當;共同富裕思想的新發展展現瞭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價值旨趣的內在融合,而人類共同價值和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充分展現瞭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與“和而不同”理念的創造性發展。通過“第二個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則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由此進一步築牢中國道路的歷史與文化根基。

  其次,“第二個結合”打開瞭創新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並將其上升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根本原則,這充分體現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規律認識的高度自覺和全面深化。“第二個結合”是展現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度和深度的重要標識,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理論上統一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上統一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創新實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彰顯瞭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展現瞭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深厚文化底蘊。而文化層面的創新和自信,可以更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獲得又一次思想解放,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最後,“第二個結合”鞏固瞭文化主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貫徹、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第二個結合”深刻總結瞭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經驗,展現瞭我們自身文化主體性中的中華文明基因,堅定瞭我們“走自己的路”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是這一文化主體性開始充分釋放的“零點”時刻,是這一文化主體性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新起點。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基地研究員)

  審核:李建軍

  責任編輯:王志強

  網絡編輯:王晏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