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洋,你會想到什麼?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吃的海鮮,還有旅遊的目的地,去海邊放空兩天有多好。當然,這都是從我們人類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的海洋,但是換個角度,海洋是否可以永遠滿足我們的需求?品質不打折?本周四,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宣傳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部署實施2023年公海自主休漁措施。通知中提到,自主休漁期間,多種遠洋漁船需要停止在休漁海域捕撈作業,並從下個月起,我國將實施本年度的公海自主休漁。而從上個月起,一些地區例如青島的近海區域就已經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禁漁期裡,漁民的生活怎麼辦?愛吃海鮮人的餐桌又該如何滿足?怎樣才能對海洋有更好的保護?《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註:大海。

休漁讓漁獲物產量和質量雙提升

從5月1日起,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全面進入海洋伏季休漁期。

公海休漁政策已連續施行三年,而對比過去,今年對於漁船種類有瞭更嚴格的要求,意味著監管力度將會更大。再相比於遠洋休漁,近海的伏季休漁制度有著長久的歷史,監管體系更加完整。

本周距離伏季休漁期已正式施行一個月之餘,今年的制度延長瞭部分漁船的休漁期時間。對於青島的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來說,這段時間工作量不小。由於人員不算充沛,再加上巡邏頻次高,還要隨時為海面突發情況做準備,執法隊成員幾乎每天隻能休息三四個小時。

除去辛苦,時而洶湧的海面也暗藏危險。日常的工作時間,他們需要隨時盯緊停港漁船的動態,如果有船隻移動,雷達上便會顯示目標。

目前,青島已有近4000艘漁船歸港休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偷捕魚類的情況不少,但近幾年這種違規現象少見很多。除去監管有效,另一個原因是,如果在此期間有漁戶破壞規則,來年他將失去政府提供的補貼和打撈雜物資格,而這是每年幾筆不小的收入來源。

“吃蛤蜊,喝啤酒”是青島人鐘愛的美味搭配,盡管在休漁期間,海捕魚類、蟹類等海產品的種類有所減少,但一些近海養殖的活鮮給食客的餐桌帶來瞭新選擇,再加上冷藏制品,讓市民在休漁期也能保證著餐桌上的海鮮需求。

伏季有利於海洋藻類和蕨類的繁殖,魚類產卵期也多在伏季,所以每當休漁結束後,漁獲物產量和質量都可以得到提升。每當休漁期結束,漁民們通常會使用網格較小的網籠進行捕撈,這導致不少小魚小蝦都會被打撈起,但並不具備食用條件,大多隻能被當做飼料或遺棄物。

海龜、珊瑚是海洋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提到國土的面積常常說960萬平方公裡,其實這個數字指的是陸地面積,顯然很長的時間裡頭,我們的海洋國土意識不是那麼強,也正因為如此,從2008年我國啟動瞭“全國海洋宣傳日”,到現在已經15年,但這畢竟還算是一個開始,比如我們可以做一個小測試,海底珊瑚大傢可能都見過,但可種植的珊瑚是動物還是植物?珊瑚對於海洋的生態系統又意味著什麼?

本周二,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專傢廖寶林,帶著一組由志願者以及科研人員組成的潛水隊,開啟對海底種植的珊瑚苗圃日常巡護工作。

水下的視線並不好,隻有2至3米的距離,湧動的海水讓隊員們更是難以控制平衡。隨著海底巡護的進行,隊員們發現,珊瑚大多受到瞭泥沙覆蓋的影響。

在清理泥沙的過程中,還發現瞭一些被海浪打翻、已經死去的珊瑚,廖寶林示意隊員回到水面進行溝通。

回到船上後,廖寶林和隊員開始制作需要補種珊瑚的底座,而後又再次回到瞭海底進行補種。

廖寶林種植的珊瑚幼苗屬於動物,是由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形成,群居在一起後形成珊瑚礁。雖然在全球占地面積不到千分之二,但是卻有超過25%的海洋生物生活在裡面。

除此之外,珊瑚礁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泌碳酸鈣,減輕溫室效應,對於調節全球氣候變化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深圳地區的珊瑚礁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覆蓋率可達到80%以上,但是近20年,覆蓋率卻下降到瞭20%到30%左右。下降的原因除瞭海水溫度變化以及極端天氣外,另一個主要因素則是人們的近海活動。

為瞭解決珊瑚礁覆蓋率下降的問題,廖寶林從2014年開始,在深圳設立的珊瑚培育中心培育珊瑚,進行生態修復,讓廖寶林和研究人員們感受到瞭變化。

海龜也是珊瑚礁裡的一種典型海洋生物,在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珊瑚培育基地裡,還設有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目前就收養著被人類活動致傷的海龜,工作人員介紹,這6隻都是本地海龜。

海龜作為代表海洋環境的指示物種,對環境要求非常高,需要幹凈的沙灘進行產卵繁育後代。因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目前深圳海域附近的沙灘上,很難見到海龜上岸產卵。

海龜、珊瑚都是海洋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系統中,海水的水質是許多海洋生物存活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海水監測,也是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任務之一。每個季度,廖寶林都會帶回海水樣本交給研究院的實驗室進行檢測。

從2015年開始,實驗室就對大鵬新區附近的海水進行檢測,通過記錄海水各類數值的變化來進行對比監測。

保護海洋還得做些什麼?

要說海洋對地球有多重要,對於我們有多重要,可能就相當於人體當中水和血液有多重要一樣,從面積看,71%的地球表面積覆蓋著海洋。從體積看,95%以上的生物圈體積被海洋占據,所以海不僅是大,而且是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環境,而真要保護海洋,並且有效果,還得做一些什麼?

自去年年底開始,深圳市大鵬新區就透過可遠程指揮的無人機,每天對海岸線進行巡飛。從高空俯瞰,大鵬新區128公裡的海岸線一覽無餘,一旦出現破壞海洋生態的行為,也將被實時捕捉。但甄別出污染後,關鍵還在於如何及時制止。過去,近岸海域的保護涉及生態、海事、漁政、規劃等多個部門,目前當地正試圖打破“九龍治海、各管一攤”的模式。

本周二,世界海洋日前夕,該區啟動瞭海上規范管理提升年的一系列活動,圍繞海洋保護開展跨部門協作。之所以如此重視海洋,也是因為當地生態的與眾不同。坐落在深圳東部一隅的大鵬新區,一方面其潔凈的近岸海水水質能達到國傢一類標準,另一方面深圳又是一座人口1700多萬的超大城市,人類活動與海洋保護之間的矛盾,在大鵬新區的海域上尤為劇烈地碰撞著。

30多年前,漁民在當地的海灣中,架起漁排養殖水產,伴隨著城市消費人群的湧入,漁排逐步發展成浮在海面的餐飲和旅遊場所。

據張育林回憶,鼎盛時,當地有1000多名漁排從業者。遊客們在漁排上親近大海,也給大海帶來瞭生活垃圾、餐飲污水等沉重負擔。海面之上,是潛在的污染,海面之下,卻是超過60種本土珊瑚的傢園。

一年前,大鵬新區將漁排清退上岸,拿到瞭清退補償款的張育林,把餐飲招牌從海面搬上陸地繼續經營,維系著過去漁排上的熟客,當地海洋生態也在漁排清退後,有瞭明顯改善。

除瞭要讓靠海吃海的從業者慢慢意識到海洋的生態價值,作為普通公民,面對美好而又脆弱的海洋,也需要轉變觀念,選擇不破壞海洋的方式去親近大海。

周末或假日期間的深圳紅樹林,除瞭是近海生物們的樂園,還是孩子們露天的自然教育課堂,當沿海城市長大的孩子們,開始關心起瞭身邊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洋的種子也植根在瞭全社會當中。

生活中、生命裡有很多事情特別重要,但平常往往被忽略不計,比如空氣中的氧分,充足的時候您不會關註他,但有一天缺瞭氧,您試試,海洋對於人類同樣如此,它不僅意味著海鮮或者旅遊度假目的地,更是我們的生存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所以,多為海洋做一點什麼,顯然是應該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