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年來,我國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取得瞭顯著的成就。這些努力不僅使得海洋生態環境整體質量得到瞭提升,同時,也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瞭良好的棲息環境。

  劉遲遲是廈門大學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的駐站研究人員,常年在福建東山海域開展珊瑚生態學研究和保護工作。自從新一輪的珊瑚保護區本底調查啟動後,他們每兩三天都要出海一次,測量、觀察研究珊瑚生長情況。

  作為海洋中的生態瑰寶,珊瑚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最新公佈的《2022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披露,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的珊瑚礁和紅樹林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狀態。當這些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時,它們為珍稀瀕危物種提供瞭豐富的食物資源、避難所和繁殖場所。

  上午9時,朱開建和保護區的同事就會準時出現在巡護船上。這裡是廈門鼓浪嶼周邊海域,也是白海豚出現頻率最多的地方。中華白海豚對棲息地環境要求嚴苛,是衡量地方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的“活指標”。

  近年來,廈門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點位比大幅提升,對海洋水質十分敏感的中華白海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另一種對環境質量要求極高的動物是佈氏鯨。佈氏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鮮少現身我國海域。近年來,隨著海洋保護力度的加大,佈氏鯨開始頻繁光顧我國廣西潿洲島海域。根據監測,廣西佈氏鯨種群數量穩定,棲息范圍呈增加趨勢。珍稀瀕危物種的回歸不僅是海洋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力證明,也是我國對海洋保護的成功范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