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是歷史客觀規律,也是歷史客觀事實。西方文藝復興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同樣如此。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極大地推進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思想解放,把人們的思想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開辟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實現瞭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瞭邁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知,對以中華文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自信與自覺。

  “第二個結合”推動瞭對傳統與現代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

  長期以來,由於多方面原因,中國社會對傳統文化有許多不同看法。五四時期,學術界、思想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瞭不同程度的批判,提出瞭“打倒孔傢店”的口號。“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傳統文化遭到瞭全面批判。改革開放以來,以西方文化為底色的西方現代化實踐的優勢地位使得一些人把傳統與現代對立起來。

  事實上,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也不應該是對立的關系。“至今人類依然靠著那時所產生、所創造以及所思考的東西生活。每值新的飛躍產生之時,人們都會帶著記憶重新回歸到那軸心時代,並被它重燃激情。”德國哲學傢雅斯貝爾斯通過“軸心時代”這一標識性概念對傳統與現代關系做瞭十分有見地的闡述。進入21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第二個結合”推動對傳統與現代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充分肯定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時代價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瞭豐厚滋養。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像“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英國哲學傢羅素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盡管當今世界客觀存在意識形態鬥爭,一些西方國傢惡意污名化中華文化,但是國際社會仍然出現“中華文化熱”“孔子熱”的現象,很多人都在探討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這也表明瞭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傳統聯系著現代,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從傳統到現代的前進與發展不是突如其來的“飛來峰”,不是另起爐灶的“聖誕樹”,而是傳統這粒種子在歷史文化土壤中潛移默化的“化育”與日積月累的“生長”。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堅持“第二個結合”就是本著科學的態度,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擁抱現代化,迎接偉大復興。

  “第二個結合”推動瞭對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

  同樣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長期以來,在關於中國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上存在一些凝固化的認知。比如,馬克思主義改變瞭中國,馬克思主義教化瞭中國,中國是馬克思主義展現其科學性與真理性的廣闊舞臺等。這樣的認知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不僅毋庸置疑,還應該進一步強化提升。但是,停留於這樣的認知是不全面的,隻看到瞭問題的一個方面。指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寫在本本裡面的那些話,不是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的理論形態與實踐模式,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在20世紀和21世紀發展瞭的馬克思主義。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一定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作為對等的思想理論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堅持“第二個結合”推動瞭對中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

  應當認識到,盡管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思想批判超越的一種科學思想,但客觀上也是來自西方社會的思想,體現著西方文明的思維與風格。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僅僅停留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不夠的。這一結合做得再好,也隻是對馬克思主義運用得好,並沒有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中國自己的思想文化。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一定要解決“中國化”的問題,要體現5000多年來積淀在中華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國情感、中國意志、中國願望、中國思維,體現中國人民的精氣神。

  我們堅持“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偏好的一廂情願,而是來自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瞭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相融通的。馬克思對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革命口號有過敏銳的觀察。他說,“中國社會主義之於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

  我們堅持“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讓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瞭中國,讓馬克思主義成就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瞭馬克思主義,創造出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傢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等,這些具有濃重中華文化色彩的宇宙觀、歷史觀、價值觀、文明觀,與西方文明滋養孕育的馬克思主義相互激蕩,使得馬克思主義具有瞭更為寬廣、更為深厚的文明底蘊,呈現出21世紀嶄新的理論與實踐形態,成為瞭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文明形態。

  “第二個結合”推動瞭從保持精神獨立性到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思想解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復興,更是文化文明的復興,甚至文化文明的復興更為基礎、更為根本。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一個社會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就不可能真正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滋養中國社會精神獨立性的土壤,孕育中國社會精神獨立性的源泉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瞭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傢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鑄就瞭中國人民的精神底色,也給予瞭我們高度自信。我們生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堅持“第二個結合”,讓我們保持精神獨立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僅是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更是讓馬克思主義彰顯中國思維、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停留於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具體文化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重視文化精神的闡幽發微,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精神獨立性,就是強調偉大復興的文化與文明支持。

  堅持“第二個結合”,讓我們鞏固文化主體性。我們講文化主體性就是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文化創造中處於“普照的光”的地位,決定和改變著外來思想的色彩與樣態。中國共產黨人在21世紀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在於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創造出奇跡,在於21世紀中國的宏大實踐具有世界意義,更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性為馬克思主義註入新的源頭活水,展現出21世紀人類社會新文明光輝。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將改革進行到底,從“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從“天下情懷”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古老的智慧澆灌出絢麗的現代治國理政方略、奪目的人類社會發展新篇章。雖然世界社會主義隻有500餘年的歷史,但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這粒種子在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文化土壤中孕育生長,汲取瞭5000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而長成的參天大樹。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傢行政學院)教授)

  審核:李建軍   

  責任編輯:邵賢曼

  網絡編輯:賽音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