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瞭我們偉大的民族。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萌芽於夏商時期,它們反映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寶藏。今天(6月6日)6時18分,我們迎來“芒種”節氣。歷書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是因為這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此時,正是北方收麥與南方種稻的時候,因此“芒種”也可解釋為“有芒的麥子搶收,有芒的稻子快種”。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芒種”在哪些文物裡留下瞭亙古彌新的文化習俗。

在北忙收 傢傢麥飯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處中,人們學會順應天時、規劃秩序。芒種時節,梅黃麥熟,大江南北皆為收獲與耕作的熱鬧景象。

敦煌諺語說:“風中揚谷,秕者登先。”北方忙麥收,糧食在經過捶打晾曬之後,還要就著夏日熱氣頂風揚谷,去虛華存飽滿,為倉廩實勞作,為“傢傢麥飯美”辛勤。文獻記載,唐代天寶年間,河西地區收購的糧食多達三十七萬一千餘石,約占當時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敦煌就是河西主要的一處產糧區。

在南忙種 梅雨稻田新

芒種,意味著仲夏正式開始,帶來青梅初熟,也帶來秋糧播種的最佳時間,於是就有瞭“梅雨稻田新”一說。宋代詩人陸遊寫道:“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因此,芒種又被稱為“忙著種”。雖說收種兩頭忙,但芒種這一節氣名稱更側重於前瞻性地提示人們勿過天時,抓緊播種,以成豐年。

趁天長 忙惜時  努力從今始

文獻記載,從漢朝起,小麥逐漸在敦煌紮根,到瞭唐代水稻也在這裡落戶。石窟畫匠用“異地同圖”的方法將播種與收獲放在同一幅壁畫裡,頗有意趣,或許在用先賢的智慧提點後人,無論夏收還是夏播,都要搶時間、占先機。諺語說:“小滿趕天,芒種趕刻。”更具“時機”意味的芒種,也提醒著今天的人們,趁天長,及良時,努力請從今日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