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為瞭提高糧食產量,各地不斷地湧現出一些新辦法和新思路,下面一起跟隨鏡頭去江蘇太倉,看看那裡種糧的綠色探索。

總臺央視記者 陳燁煒:我現在是在江蘇太倉金倉湖現代農業示范片區。在我身後,幾輛大型的聯合收割機正在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金黃色的小麥粒被收到瞭收割機的糧倉當中。由於當地采取瞭種養循環和綠色能源轉型的發展模式,今年這裡的小麥產量預計增產達到5%。

金倉湖現代農業示范片區的小麥地由江蘇蘇州太倉市東林村流轉經營,算上本村的土地,冬林村經營的土地總面積達到瞭2000多畝。曾經,當地因為盲目追求產量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嚴重,種出的小麥和大米品質不高。怎樣改變現狀?東林村首先做起瞭秸稈的“文章”。村裡引進先進設備,把收割後的秸稈加工成高質量的牛羊飼料,而牛羊產生的糞肥,經過發酵後制成有機肥拋撒還田,實現種養循環。

蘇州太倉市東林村黨委副書記 徐堅:這樣的話,提高瞭我們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農產品的品質。

經過幾年的發展,在東林村,“一根草、一頭牛、一袋肥、一片田”的農業循環種養模式延續瞭下來。為瞭讓循環模式產生的效益更高,當地還推動瞭農業生產電氣化改造、秸稈加工,稻米和小麥加工、包裝、冷藏等環節都實現瞭全程電氣化、自動化。這幾天,空氣源熱泵糧食電烘幹爐也在滿負荷運轉。

蘇州太倉市東林村鄉村振興低碳服務專員 陳永傑:電烘幹沒有明火,可以對溫度做到持續的不間斷控制,準確地將糧食的含水量控制在11.5%左右,可以將糧食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個很精確的水平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