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祁連山生態保護政治責任、錫林浩特草原“帶薪休假”、五指山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宜昌產業發展註入更多“綠意”……來自各地的鮮活實踐,都為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瞭生動的註腳。

  近年來,我們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從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到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再到實施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廣闊的祖國大地上,從奔騰萬裡的長江黃河,到歡騰山澗的無名溪流,江河有瞭自己的專屬守護者,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120多萬名河湖長合力構建出一幅“水清河暢、魚翔淺底”的美麗圖景。基層治理責任壓實、組織體系嚴密、管理服務精細、治理體系系統,“長制”創新帶來瞭長治。“異地補植復綠”“生態修復令”“認購‘碳匯’開展替代性修復”等創新措施的不斷湧現,夯實瞭保護綠水青山、保障生態安全的基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們應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在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傢創造瞭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加速瞭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可見,這種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破壞環境、過度索取資源的方式,不適合當前的全球發展階段。我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資源環境承載力弱、約束性強。要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走大量排放大量消耗的粗放式發展道路顯然是行不通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持續,因此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必須清醒認識到,全國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保護與發展矛盾依然突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仍然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高水平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絕不走西方發達國傢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要繼續強化保障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評要素;守住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依法依規的底線,生態環境質量隻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把好環評審批準入關、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督察問責關的關口。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引導產業逐綠而行。近10年來,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PM_2.5(細顆粒物)連續9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污染天氣比例隻占1%左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我國創設瞭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陸域紅線面積占比超過30%,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杜絕餐飲浪費、參與垃圾分類、選用節能產品,把環保行動融入日常,這樣才能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治理下,每一份努力,最終都將匯聚成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