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九沙坪村,連片的水稻插秧完畢,42歲的村民林魁正忙著除草,今年是他種植大雁米的第九年。

  “大雁米因保護大雁而得名。為避免大雁誤食帶有農藥和化肥的稻谷,在種植過程中,我們放棄使用農藥和化肥,避免污染水體和土壤。”林魁說。

  琿春市位於吉林省東部的圖們江下遊。九沙坪村所在的敬信濕地,江河貫穿,湖泊星羅棋佈,既是水稻優質產地,也是候鳥遷徙“星級驛站”,多條候鳥遷徙路線在此交會。

  林魁記得,過去人鳥矛盾大。春秋兩季,數十萬隻主要由雁類組成的候鳥“大軍”在敬信濕地停歇,雖然形成瞭一道獨特的風景,但候鳥經過時,會踩莊稼、取食稻米,被村民稱為“大厭”。候鳥越多,當地村民損失越多。村民曾嘗試用鞭炮、鳥網驅趕候鳥。

  當時,林魁和村裡幾個愛鳥的朋友組成瞭護鳥隊,進行巡護、救助和宣傳等護鳥工作,逢人就講護鳥知識,但效果並不明顯。

  這是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濕地附近拍攝的大雁。(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老百姓確實蒙受損失,候鳥也確實需要好的環境,怎麼能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這個問題曾苦苦困擾護鳥隊。直到2013年,來這裡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傢解焱提出瞭解決方案:生態種植。

  “用人工除草代替農藥,用候鳥留下的糞便代替化肥,這樣鳥兒可以安心停留,村民可以種出經濟價值更高的產品。”解焱說。

  村民們在大雁米稻田進行人工除草。(受訪者供圖)

  當其他人還抱有疑慮的時候,林魁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秋收,他算瞭一筆賬。“不用化肥產量下降瞭一些,候鳥停留損失瞭一些,但是留下瞭有機肥料,而且這樣種出的大米市場更認可,價格高出四五倍,我的收益比往年更高。”林魁說。

  從不適應離開農藥和化肥,到逐漸掌握生態種植技術;從人工除草,到通過養殖鴨子來“除草”,大雁米產量和品質不斷提高,還銷往北京、上海等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大雁米種植隊伍。

  2015年,九沙坪村成立瞭琿春市大雁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琿春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等組織合作推廣,創建瞭品牌,大雁米的名聲越來越響亮,許多外地的老客戶從春耕開始就預訂大雁米。

  這是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濕地拍攝的白尾海雕。(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敬信濕地的候鳥種類越來越多,不僅有尋常的白額雁、豆雁等,還有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等國傢一級保護鳥類。

  這幾年,每到遷徙季,四面八方的人就會和候鳥一樣,成群結隊地趕來,一睹候鳥風采。“敬信濕地的鳥很有名,又多又漂亮。”北京攝影愛好者張延說,他總要約上朋友來九沙坪村住上一周,一邊拍鳥,一邊遊玩。

  候鳥帶來瞭“流量”,“觀鳥經濟”在九沙坪村悄然興起。村裡順勢發展起特色旅遊產業,不少村民經營起餐飲、住宿等項目。“鳥多瞭,人來瞭,生活更好瞭。”村民肖建華說。

  “隻有讓當地居民受益於自然保護,才能更好地投身自然保護。”解焱說。

  如今,九沙坪村護鳥隊的成員越來越多。“守護鳥,守護土地,就是守護我們的傢鄉。”林魁說。

  記者:邵美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